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工人、农民、青年、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--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--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--农民工作论文

农村“留守儿童”犯罪现状、原因及对策分析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8页
1 引言第8-11页
   ·论文意义第8-9页
   ·研究综述第9页
   ·研究内容及方法第9-11页
2 概述第11-18页
   ·农村“留守儿童”的概念及现象成因分析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·农村“留守儿童”的概念第11-12页
     ·农村“留守儿童”现象成因分析第12-14页
   ·农村“留守儿童”发展现状第14-16页
   ·农村“留守儿童”的社会影响第16-18页
     ·农村“留守儿童”问题是农民工问题的副产品,成为新的社会弱势群体第16-17页
     ·农村“留守儿童”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外延扩展,关系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第17-18页
3 农村“留守儿童”犯罪现状及特点第18-24页
   ·农村“留守儿童”犯罪现状第18-20页
     ·真空监管下的农村“留守儿童”容易受到不法分子侵害第18-19页
     ·多元文化渗透下的农村“留守儿童”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第19-20页
   ·农村“留守儿童”犯罪特点第20-24页
     ·犯罪主体特殊化第20-22页
     ·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、犯罪类型以财产型犯罪为首第22页
     ·犯罪方式暴力性、贪利性突出,主观多为故意第22-23页
     ·犯罪突发性、盲目性、随机性明显第23-24页
4 农村“留守儿童”犯罪原因第24-32页
   ·家庭原因第24-26页
     ·家庭亲情、父母关爱的缺乏第24页
     ·家庭教育、父母引导的缺失第24-25页
     ·家庭监护、父母管制的缺乏第25页
     ·父母传统道德感缺失的影响第25-26页
   ·学校原因第26-28页
     ·学校的控辍机制不完善,留守儿童过早进入社会第26-27页
     ·学校法制教育不健全,留守儿童欠缺必要的法律知识第27页
     ·留守儿童学业失教,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弊端显现第27页
     ·学校无法给予农村“留守儿童”归属感第27-28页
     ·学区秩序管理不到位,周边环境恶化严重第28页
   ·社会原因第28-30页
     ·社会文化因素第28-29页
     ·社会体制因素第29页
     ·社会法制环境因素第29-30页
   ·自身原因第30-32页
     ·生理因素第30页
     ·心理因素第30页
     ·文化因素第30-31页
     ·行为因素第31-32页
5 预防农村“留守儿童”犯罪的对策第32-40页
   ·发挥家庭监护和教育的功效第32-35页
     ·尽可能避免单独留守,给予留守儿童家庭的温暖和关爱第32-33页
     ·发挥家庭监护优势,营造家庭教育环境第33页
     ·父母密切与留守儿童的交流,促进亲子关系建立第33-34页
     ·建立代理家长制度,提高隔代教育质量第34-35页
     ·父母注意扭转自身不正确认识,为孩子成长树立榜样第35页
   ·发挥学校基础教育作用第35-37页
     ·严格控制农村“留守儿童”辍学,帮助其完成义务教育第35页
     ·加强法制教育,改进教学方式第35-36页
     ·转变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思维,平等对待农村“留守儿童”第36页
     ·加强与农村“留守儿童”父母的沟通,给予农村“留守儿童”归属感第36-37页
     ·净化校园环境,保证学生安全第37页
   ·构建社会预防体系第37-38页
     ·整顿市场文化秩序,净化社会文化风气第37页
     ·构建积极的农村“留守儿童”社会保障体制第37-38页
     ·加快社会法制环境建设,加大对农村“留守儿童”法律保护力度第38页
   ·加强自身素质建设第38-40页
参考文献第40-41页
致谢第41-42页
作者简历第42页

论文共4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问题研究
下一篇:当代中国社会矛盾成因及其调解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