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3页 |
CONTENTS | 第13-16页 |
图表目录 | 第16-19页 |
主要符号表 | 第19-20页 |
1 绪论 | 第20-28页 |
·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20-22页 |
·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| 第22-26页 |
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| 第26-28页 |
2 X射线与微分相位衬度成像原理 | 第28-48页 |
·X射线的性质 | 第28-30页 |
·衍射增强成像原理 | 第30-34页 |
·相干光条件下的光栅成像原理 | 第34-41页 |
·相位光栅和泰伯距离 | 第35-38页 |
·分析光栅和位移曲线 | 第38-40页 |
·信息分离方法 | 第40-41页 |
·非相干光条件下的相位衬度成像 | 第41-47页 |
·基于泰伯效应的成像方法 | 第41-43页 |
·基于几何光学的成像方法 | 第43-45页 |
·基于莫尔条纹的成像方法 | 第45-4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3 相位衬度CT迭代重建方法 | 第48-76页 |
·物理模型 | 第48-50页 |
·数学模型 | 第50-51页 |
·相位项梯度重建 | 第51-65页 |
·经典的稀疏重建算法 | 第52-54页 |
·Bregman算法 | 第54-55页 |
·ART-PP算法 | 第55-57页 |
·ART-BOS算法 | 第57-58页 |
·仿真实验与分析 | 第58-65页 |
·相位项直接重建 | 第65-69页 |
·算法流程 | 第66-67页 |
·仿真实验与分析 | 第67-69页 |
·实际实验 | 第69-73页 |
·ART-PP算法和ART-BOS算法中的ART迭代 | 第73-7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4 螺旋扇束相位衬度CT重建算法 | 第76-90页 |
·扇形束DPC-CT成像原理 | 第76-78页 |
·扇形束DPC-CT重建算法 | 第78-81页 |
·螺旋扇形束重建算法 | 第81-84页 |
·单排螺旋扇形束算法 | 第81-82页 |
·多排螺旋扇形束算法 | 第82-84页 |
·仿真实验 | 第84-89页 |
·单排螺旋扇形束算法的仿真 | 第85-87页 |
·多排螺旋扇形束算法的仿真 | 第87-8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9-90页 |
5 基于PI线的螺旋锥束相位衬度CT重建算法 | 第90-115页 |
·基于一维光栅的锥束相位衬度成像 | 第90-92页 |
·基于二维光栅的锥束相位衬度成像 | 第92-94页 |
·螺旋扫描模式与PI线 | 第94页 |
·螺旋锥束DPC-CT近似算法 | 第94-97页 |
·Katsevich-算法 | 第97-100页 |
·Tam-Danielsson窗 | 第97-98页 |
·K-平面与K-线 | 第98-99页 |
·K-算法原理 | 第99-100页 |
·螺旋锥束DPC-CT精确算法 | 第100-105页 |
·算法原理 | 第100-102页 |
·加权 | 第102-104页 |
·倾斜滤波 | 第104-105页 |
·反投影 | 第105页 |
·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| 第105-114页 |
·近似算法的重建结果 | 第106-109页 |
·精确算法的重建结果 | 第109-112页 |
·精确算法的优势 | 第112-11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4-115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115-11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7-128页 |
附录A 相位光栅工作原理 | 第128-133页 |
附录B GPSR算法 | 第133-136页 |
附录C PI线确定流程 | 第136-140页 |
附录D PI线投影的计算 | 第140-143页 |
附录E 式(A.3 )的推导过程 | 第143-146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| 第146-147页 |
致谢 | 第147-14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48-1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