士兵在负重行军时步态的生物力学特征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2页 |
| 1 文献综述 | 第12-31页 |
| ·人体负重行走方式 | 第12-16页 |
| ·学生背包 | 第13-14页 |
| ·军事行军 | 第14-15页 |
| ·户外运动 | 第15-16页 |
| ·人体负重行走的生物力学研究 | 第16-26页 |
| ·人体步态的生物力学研究 | 第16-20页 |
| ·有关负重行走的运动学研究进展 | 第20-23页 |
| ·人体负重行走的动力学研究进展 | 第23-25页 |
| ·有关负重行走的肌电研究进展 | 第25-26页 |
| ·有关士兵负重行军损伤问题研究 | 第26-29页 |
| ·脚起泡 | 第27页 |
| ·腰背部损伤 | 第27-28页 |
| ·应力性骨折 | 第28页 |
| ·膝关节疼痛 | 第28页 |
| ·背包麻痹症 | 第28-29页 |
| ·小结 | 第29-31页 |
| 2 前言 | 第31-34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31-32页 |
| 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32-34页 |
| ·不同负重行军时士兵步态的运动学特征 | 第32-33页 |
| ·不同负重行军时士兵步态的动力学特征 | 第33页 |
| ·不同负重行军时士兵足底压力的特征 | 第33-34页 |
| 3 研究对象 | 第34-36页 |
| ·实验用背包系统 | 第34页 |
| ·实验用军靴 | 第34-36页 |
| 4 研究方法 | 第36-45页 |
| ·主要测试仪器 | 第36-37页 |
| ·运动学参数测试仪器 | 第36页 |
| ·三维测力平台 | 第36页 |
| ·足底压力测量仪器 | 第36-37页 |
| ·实验设计 | 第37-39页 |
| ·实验控制 | 第37-38页 |
| ·实验现场的设置 | 第38页 |
| ·具体测试步骤 | 第38-39页 |
| ·统计处理方法 | 第39页 |
| ·主要测试指标定义及相关说明 | 第39-43页 |
| ·运动学指标定义及说明 | 第39-41页 |
| ·测力台各方向力指标定义及说明 | 第41-42页 |
| ·足底压力分区及相关变量定义 | 第42-43页 |
| ·研究局限性 | 第43-45页 |
| ·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| 第43页 |
| ·研究结果应用的局限性 | 第43-45页 |
| 5 结果与分析 | 第45-86页 |
| ·不同负重行军时士兵步态的运动学特征 | 第45-63页 |
| ·士兵不同负重行军的时间参数特征 | 第45-48页 |
| ·不同负重行军时单步长变化特征 | 第48-50页 |
| ·不同负重行军时步宽变化特征 | 第50-51页 |
| ·不同负重行军时步频变化特征 | 第51-53页 |
| ·不同负重行军时步速变化特征 | 第53-54页 |
| ·下肢关节角度的变化 | 第54-60页 |
| ·躯干角度变化 | 第60-62页 |
| ·小结 | 第62-63页 |
| ·不同负重行军时士兵步态支撑反作用力变化特征 | 第63-73页 |
| ·不同负重下垂直支撑反作用力的变化 | 第63-66页 |
| ·不同负重下前后方向支撑反作用力特征 | 第66-69页 |
| ·不同负重下内外侧支撑反作用力变化 | 第69-71页 |
| ·小结 | 第71-73页 |
| ·不同负重行军时士兵足底压力的特征 | 第73-86页 |
| ·足底各分区压力峰值变化分析 | 第73-79页 |
| ·最大足底压强的比较分析 | 第79-81页 |
| ·负重行军足底区域压强—时间积分值 | 第81-83页 |
| ·足底压力中心轨迹变化 | 第83-85页 |
| ·小结 | 第85-86页 |
| 6 讨论 | 第86-93页 |
| ·士兵负重行军时的步态特征 | 第86-89页 |
| ·不同负重量下士兵的步态特征 | 第86-88页 |
| ·不同行军时间下士兵的步态特征 | 第88-89页 |
| ·负重行军时士兵的补偿策略 | 第89-90页 |
| ·负重行军足底压力分布变化与运动损伤的关系 | 第90-91页 |
| ·负重行军步态的特征对军事力量训练的启示 | 第91-93页 |
| 7 结论与建议 | 第93-95页 |
| ·结论 | 第93页 |
| ·建议 | 第93-95页 |
| 致谢 | 第95-9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6-102页 |
|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