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| ·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| ·国外城中村改造中法律援助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内城中村改造中法律援助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| 第13-14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13-14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14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| ·可能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| 第14-16页 |
|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说明 | 第16-23页 |
| ·法律援助的概念及基本功能 | 第16-19页 |
| ·法律援助的概念 | 第16-17页 |
| ·法律援助的基本功能 | 第17-18页 |
| ·法律援助的有关历史背景 | 第18-19页 |
| ·城中村的概念及特点 | 第19-20页 |
| ·城中村的概念 | 第19-20页 |
| ·城中村的特点 | 第20页 |
| ·城中村改造中法律援助涉及的相关理论 | 第20-23页 |
| ·平等权与信息不对称 | 第21页 |
| ·人权与机会主义 | 第21-22页 |
| ·社会保障权与政府失灵 | 第22-23页 |
| 第三章 城中村改造中的法律援助对象、方式途径及法律问题分析 | 第23-27页 |
| ·法律援助的对象分析 | 第23页 |
| ·法律援助的方式及途径 | 第23-24页 |
| ·城中村建设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4-27页 |
| ·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| 第24页 |
| ·产权不清晰 | 第24-26页 |
| ·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| 第26-27页 |
| 第四章 广州城中村改造的现状及法律援助问题 | 第27-43页 |
| ·广州城中村改造的现状 | 第27-29页 |
| ·试点现行、有序推进 | 第27页 |
| ·两个挂钩、两个置换 | 第27-28页 |
| ·因地制宜、就地改造 | 第28-29页 |
| ·广州3个代表性城区的法律援助情况的综合分析 | 第29-38页 |
| ·选择黄埔区、天河区、海珠区的理由 | 第29页 |
| ·黄埔区、天河区、海珠区法律援助应用情况 | 第29-37页 |
| ·黄埔区、天河区、海珠区法律援助情况分析 | 第37-38页 |
| ·广州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法律援助问题 | 第38-43页 |
| ·法律援助立法落后 | 第38页 |
| ·法律援助机构职能发挥失误 | 第38-39页 |
| ·法律援助程序有失公正 | 第39-40页 |
| ·法律援助监督机制亟待完善 | 第40页 |
| ·法律援助工作服务人员严重匮乏 | 第40-41页 |
| ·法律援助经费严重不足 | 第41页 |
| ·城中村居民不寻求法律援助 | 第41-43页 |
| 第五章 国内外城中村法律援助的经验借鉴 | 第43-48页 |
| ·国外经验借鉴 | 第43-45页 |
| ·英国的经验借鉴 | 第43-44页 |
| ·法国的经验借鉴 | 第44页 |
| ·美国的经验借鉴 | 第44-45页 |
| ·国外经验中得到的启示 | 第45页 |
| ·国内经验借鉴 | 第45-48页 |
| ·上海城中村建设中的法律援助经验借鉴 | 第45-46页 |
| ·北京城中村建设中的法律援助经验借鉴 | 第46页 |
| ·国内经验中得到的启示 | 第46-48页 |
| 第六章 完善法律援助在城中村建设中作用的建议措施 | 第48-52页 |
| ·外部积极措施 | 第48-49页 |
| ·完善法律援助立法 | 第48页 |
| ·健全法律援助监督机制 | 第48-49页 |
| ·加大法律援助资金的投入 | 第49页 |
| ·内部积极措施 | 第49-50页 |
| ·充分发挥法律援助机构的职能 | 第49-50页 |
| ·保障法律援助的程序公正 | 第50页 |
| ·通过自身建设实现提高的措施 | 第50-52页 |
| ·优化法律援助工作服务人员资源状况 | 第50-51页 |
| ·提高城中村居民寻求法律援助的意识 | 第51-52页 |
| 结论 | 第52-5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| 附录 | 第57-61页 |
| 致谢 | 第61-62页 |
| 附件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