优势视角理论下机构养老中失能老人的照料研究--以Q市养老机构的调查为例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目录 | 第5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3页 |
一、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7-8页 |
二、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焦点 | 第8-11页 |
三、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(一) 访谈法 | 第11-12页 |
(二) 观察法 | 第12页 |
(三) 文献法 | 第12页 |
四、 研究的创新思考与不足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视角和研究概念阐释 | 第13-16页 |
一、 优势视角理论及其分析思路与框架 | 第13-14页 |
(一) 问题视角与优势视角 | 第13页 |
(二) 优势视角理论阐释 | 第13-14页 |
(三) 优势视角理论分析思路及框架 | 第14页 |
二、 机构养老 | 第14-15页 |
(一) 机构养老界定 | 第14-15页 |
(二) 机构养老与家庭养老利弊比较 | 第15页 |
三、 失能老人 | 第15-16页 |
第三章 机构养老中失能老人群体的生活现状及问题 | 第16-30页 |
一、 Q 市养老机构中关于失能老人群体的社会调查 | 第16-23页 |
(一) 调查设计及过程 | 第16-17页 |
(二) 调查案例可行性分析 | 第17页 |
(三) 调查对象及基本情况 | 第17-23页 |
1. 访谈机构情况 | 第17-19页 |
2. 访谈人员情况 | 第19-23页 |
二、 Q 市养老机构中失能老人群体生活现状 | 第23-24页 |
(一) 身体有残病,需床上调养 | 第23页 |
(二) 家庭照料不足,机构照料填补 | 第23-24页 |
(三) 机构服务单一,精神生活匮乏 | 第24页 |
(四) 农村失能老人面临养老成本大的问题 | 第24页 |
(五) 康复服务不足,专业化欠缺 | 第24页 |
三、 Q 市养老机构中失能老人群体照料问题 | 第24-30页 |
(一) 优势突出不足 | 第25-26页 |
1. 医疗条件缺位,优势难彰显 | 第25页 |
2. 分门别类不足,优势难集中 | 第25页 |
3. 护老理念陈旧,优势难发挥 | 第25-26页 |
(二) 成员资格待遇不足 | 第26页 |
(三) 赋权建设不足 | 第26-28页 |
1. 照料服务压力 | 第26-27页 |
2. 护老者的压力 | 第27-28页 |
(四) 抗逆力建设不足 | 第28页 |
1. 精神关注缺失,心理干预较少 | 第28页 |
2. 临终关怀不够 | 第28页 |
(五) 资源整合建设不足 | 第28-30页 |
1. 机构经费不足 | 第29页 |
2. 失能老人主要由民办机构消化 | 第29页 |
3. 养老设备不足,形成持续照顾的压力 | 第29-30页 |
第四章 优势视角下机构养老中失能老人的照料 | 第30-37页 |
一、 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中的方法与途径 | 第30-31页 |
二、 社会工作优势视角下失能老人照料 | 第31-36页 |
(一) 宏观层面 | 第31-33页 |
1. 推进法制建设 | 第31页 |
2. 推进医疗器械引入与使用 | 第31-32页 |
3. 建设长期照顾的体系 | 第32-33页 |
(二) 中观层面 | 第33-34页 |
1. 养老机构 | 第33-34页 |
(1)机构长者志愿者服务 | 第33页 |
(2)机构临终关怀建设 | 第33页 |
(3)机构专业化建设 | 第33-34页 |
2. 非营利组织或机构建设 | 第34页 |
(三) 微观层面 | 第34-36页 |
1. 照顾理念更新 | 第34-35页 |
2. 照顾技巧更新 | 第35-36页 |
(1)加强精神关注与照料 | 第35页 |
(2)自我能力建设 | 第35-36页 |
(3)病友互助小组管理 | 第36页 |
三、 优势视角下研究的不足 | 第36-37页 |
结语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2页 |
致谢 | 第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