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工业论文--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--采油工程论文--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(二次、三次采油)论文

微生物弱凝胶复合调驱技术在中高温油藏的研究与应用

摘要第1-9页
Abstract第9-11页
第1章 绪论第11-20页
   ·引言第11页
   ·三次采油方法简介第11-12页
     ·化学驱采油技术第11-12页
     ·注气驱采油技术第12页
     ·热力驱采油技术第12页
     ·微生物驱采油技术第12页
   ·弱凝胶驱油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  ·弱凝胶驱油国外研究现状第13页
     ·弱凝胶驱油国内研究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·微生物驱油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 ·微生物驱油国外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 ·微生物驱油国内研究现状第15页
   ·弱凝胶联合微生物复合驱在华北油田的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·调剖技术与调驱技术简介第16-17页
     ·调剖技术第17页
     ·调驱技术第17页
   ·本课题研究的目的、意义与主要内容第17-20页
     ·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7-18页
     ·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8-20页
第2章 冀中油田渗流机理研究第20-35页
   ·引言第20页
   ·实验材料、仪器与试剂第20页
     ·实验材料第20页
     ·实验仪器第20页
     ·实验试剂第20页
   ·实验过程第20-24页
     ·实验步骤第20-21页
     ·粘度测量方法第21页
     ·地层条件下微缝系统的水驱油特征实验第21页
     ·缝洞组合模型和渗透率级差组合对最终采收率影响实验第21-23页
     ·平而物理模型水驱油机理研究第23页
     ·三管并联三重孔隙介质全直径物理模型实验第23-24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24-34页
     ·岩心水驱油注入倍数与采油效率及驱替压差关系第24-25页
     ·缝洞组合理想模型结构对残余油饱度影响第25-26页
     ·渗透率级差对最终采收率影响第26-29页
     ·采收率与储层渗流空间的关系第29-31页
     ·三种渗流通道与采收率之间的联系第31-3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34-35页
第3章 微生物弱凝胶复合调驱室内研究及注入方式选择第35-45页
   ·引言第35页
   ·实验仪器与试剂第35-36页
     ·实验仪器第35页
     ·实验试剂第35-36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36页
     ·微生物菌种筛选复配试验第36页
     ·弱凝胶配方优选试验第36页
     ·微生物与弱凝胶配方配伍性试验第36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36-42页
     ·菌种富集与纯化第36页
     ·菌种耐温性第36-38页
     ·菌种乳化及界而张力第38页
     ·菌种降粘第38-39页
     ·菌种复配正交试验第39-40页
     ·聚合物浓度对弱凝胶粘度的影响第40-41页
     ·聚交比对弱凝胶粘度的影响第41页
     ·调节剂浓度对弱凝胶粘度的影响第41页
     ·菌种与弱凝胶配伍性第41-42页
   ·弱凝胶及微生物菌液注入方式第42-44页
     ·弱凝胶注入方式选择第42-43页
     ·微生物注入工艺第43-4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4-45页
第4章 弱凝胶注入的工业初步设计及现场监测方案设计第45-51页
   ·设计依据第45页
   ·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第45页
   ·注入弱凝胶工艺流程第45页
   ·生产岗位组成和生产制度第45页
   ·原料及中间产品的主要技术规格第45-46页
   ·设备工艺计算第46-47页
     ·提升泵及射流器排量计算第46页
     ·搅拌池容积计算第46页
     ·螺杆泵排量计算第46-47页
     ·注聚泵排量计算第47页
   ·设计中使用设备优选第47-48页
   ·设备一览表第48页
   ·产出液处理及注入设备出现故障应急对策第48-49页
     ·产出液处理第48页
     ·注入设备出现故障应急对策第48-49页
   ·监测方案设计第49-50页
     ·凝胶调驱现场监测第49页
     ·微生物驱油现场监测第49-50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0-51页
结论第51-53页
参考文献第53-56页
致谢第56-57页
附录A: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7页

论文共5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神经性功能异常的网络模拟
下一篇:网板及高径比对SBR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快速颗粒化影响的试验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