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9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9-22页 |
| ·引言 | 第9页 |
| ·量子点概述 | 第9-10页 |
| ·半导体量子点发光特性 | 第10-11页 |
| ·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| 第11-14页 |
| ·有机合成法 | 第11-12页 |
| ·水热法 | 第12页 |
| ·微乳液法 | 第12-13页 |
| ·喷雾热解法 | 第13-14页 |
| ·半导体量子点的表面修饰 | 第14-15页 |
| ·半导体量子点的应用 | 第15-17页 |
| ·半导体量子点在无机离子检测中的应用 | 第15-16页 |
| ·半导体量子点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| 第16-17页 |
| ·课题思路和主要工作 | 第17-1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8-22页 |
| 第2章 半导体量子点在重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尺寸效应 | 第22-42页 |
| ·引言 | 第22-23页 |
| ·实验 | 第23-26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23-24页 |
| ·实验仪器及设备 | 第24页 |
| ·实验过程 | 第24-25页 |
| ·同型半胱氨酸修饰的CdTe量子点的制备 | 第24-25页 |
| ·L-半胱氨酸修饰的CdTe量子点的制备 | 第25页 |
| ·巯基乙酸修饰的CdTe量子点的制备 | 第25页 |
| ·金属离子的测定 | 第25页 |
| ·实际样品处理 | 第25页 |
| ·测试与表征 | 第25-26页 |
| ·荧光发射光谱 | 第25-26页 |
| ·紫外-可见吸收光谱 | 第26页 |
| ·X射线衍射 | 第26页 |
| 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| 第26页 |
| ·荧光量子点产率的测定 | 第26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26-39页 |
| ·量子点的荧光发射光谱和紫外-可见吸收光谱 | 第26-27页 |
| ·量子点的荧光产率的计算 | 第27页 |
| ·X射线衍射 | 第27-28页 |
| ·量子点用于金属离子检测条件的选择 | 第28-31页 |
| ·量子点浓度的选择 | 第28页 |
| ·缓冲溶液pH的选择 | 第28-29页 |
| ·缓冲溶液浓度的选择 | 第29-30页 |
| ·反应时间的选择 | 第30-31页 |
| ·温度及试剂加入顺序的影响 | 第31页 |
| ·随着Ag~+加入,三种粒径量子点的荧光强度的变化 | 第31页 |
| ·三种粒径量子点对各金属离子的选择性测试 | 第31-34页 |
| ·共存离子的影响 | 第34页 |
| ·样品分析 | 第34-35页 |
| ·反应机理探讨 | 第35页 |
| ·巯基乙酸(TGA)修饰的CdTe与L-半胱氨酸修饰的CdTe量子点的荧光光谱 | 第35-36页 |
| ·巯基乙酸(TGA)修饰的CdTe与L-半胱氨酸修饰的CdTe量子点在重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尺寸效应 | 第36-37页 |
| ·巯基乙酸(TGA)修饰的CdTe与L-半胱氨酸修饰的CdTe量子点大小粒径量子点分别对Ag~+和Hg~(2+)的滴定实验 | 第37-39页 |
| ·小结 | 第39-4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0-42页 |
| 第3章 混合量子点用于同时检测Hg~(2+)和Ag~+ | 第42-57页 |
| ·引言 | 第42-43页 |
| ·实验 | 第43-45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43-44页 |
| ·实验仪器及设备 | 第44页 |
| ·实验过程 | 第44-45页 |
| ·发红光的CdTe量子点的制备 | 第44页 |
| ·发绿光的CdTe量子点的制备 | 第44-45页 |
| ·金属离子的检测 | 第45页 |
| ·实际样品处理 | 第45页 |
| ·测试与表征 | 第45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45-55页 |
| ·量子点的荧光发射光谱 | 第45-46页 |
| ·QD1对各金属离子的响应考察 | 第46页 |
| ·QD2对各金属离子的响应考察 | 第46-47页 |
| ·随着Hg~(2+)的加入,QD1荧光强度变化 | 第47页 |
| ·随着Ag~+的加入,QD2荧光强度的变化 | 第47-49页 |
| ·金属离子的加入时间,对量子点的荧光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| ·混合量子点探针对Hg~(2+)和Ag~+的检测 | 第50页 |
| ·混合量子点对Hg~(2+)和Ag~+的荧光比色检测 | 第50-51页 |
| ·混合量子点探针对Hg~(2+)和Ag~+同时存在时的定量检测 | 第51-52页 |
| ·混合量子点探针对各金属离子的选择性 | 第52-53页 |
| ·干扰实验 | 第53页 |
| ·机理分析 | 第53-54页 |
| ·实际水体分析 | 第54-55页 |
| ·小结 | 第55-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6-57页 |
| 第4章 总结 | 第57-59页 |
| ·全文总结 | 第57页 |
| ·主要创新点 | 第57-58页 |
| ·下一步工作 | 第58-59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59-60页 |
| 致谢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