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1 绪论 | 第9-28页 |
·研究的缘起 | 第9-10页 |
·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1-19页 |
·网络舆论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1-15页 |
·国外关于网络舆论的研究 | 第11页 |
·国内关于网络舆论的研究 | 第11-15页 |
·国内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论研究概况 | 第15-16页 |
·环境群体性事件研究概况 | 第16-18页 |
·国内舆论场和网络舆论场研究 | 第18-19页 |
·文献述评 | 第19页 |
·理论依据 | 第19-26页 |
·“场域”理论 | 第19-23页 |
·舆论场和网络舆论场 | 第20-21页 |
·媒介场 | 第21页 |
·心理场 | 第21-22页 |
·社会场 | 第22-23页 |
·相关概念 | 第23-26页 |
·环境群体性事件 | 第23-25页 |
·舆论主体和引导主体 | 第25-26页 |
·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26-27页 |
·研究内容和框架 | 第2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6-27页 |
·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27-28页 |
2 环境群体性事件网络舆论表现分析 | 第28-43页 |
·普通网民的行为表现 | 第29-30页 |
·议题演变 | 第29-30页 |
·潜伏期:争取权益动员 | 第29页 |
·发展期:官民冲突激烈 | 第29-30页 |
·衰退期:理性思考 | 第30页 |
·态度变化 | 第30页 |
·意见领袖的行为表现 | 第30-34页 |
·引导网络舆论的形成 | 第32页 |
·引导网络舆论的扩散 | 第32-34页 |
·运用事件性信息传播,鼓动网民情绪 | 第32-33页 |
·运用理性思考,引导网民态度 | 第33-34页 |
·态度变化 | 第34页 |
·媒体的行为表现 | 第34-37页 |
·媒体报道数量和消息来源的分布 | 第35-36页 |
·媒体报道议题 | 第36-37页 |
·政府(发言人)的行为表现 | 第37-39页 |
·被动应对,缺乏议题主动管理 | 第37-39页 |
·对群众心理把握不够,声明不能满足群众信息需求 | 第39页 |
·网民、媒体、政府与意见领袖间的互动 | 第39-43页 |
·意见领袖与普通网民、其他意见领袖间的互动 | 第39-40页 |
·媒体与意见领袖、网民间的互动 | 第40-41页 |
·政府与意见领袖、媒体间的互动 | 第41-43页 |
3 网络媒介场:环境群体性事件网络舆论形成发展的媒介环境 | 第43-48页 |
·网络媒介环境中的传播特点 | 第43-44页 |
·网络空间的虚拟性 | 第43页 |
·联网多元化的交互传播特点 | 第43-44页 |
·网络媒介成为民意表达的主要渠道 | 第44页 |
·环境群体性事件网络舆论传播的媒介渠道 | 第44-46页 |
· | 第44-46页 |
·网络新闻和新闻跟帖 | 第44-45页 |
·网络论坛发言和回帖 | 第45-46页 |
·微博发布、转发和评论 | 第46页 |
·手机媒体应用规模扩大,事件中作用突出 | 第46-48页 |
4 心理场:环境群体性事件网络舆论的内在动机 | 第48-59页 |
·环境群体性事件中网民个体心理的动机分析 | 第48-52页 |
·网民的个体特征 | 第48-49页 |
·网民个体的动机 | 第49-52页 |
·威胁当事人的最基本需求,激发原始动力 | 第49-50页 |
·社会身份受威胁,“移情”发泄 | 第50-51页 |
·心理均衡途径——“使用”媒介与“满足”需求 | 第51-52页 |
·环境群体性事件网络舆论群体的心理动机 | 第52-57页 |
·环境群体性事件网络舆论群体及其形成 | 第52-55页 |
·环境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论群体 | 第52页 |
·环境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论群体的形成 | 第52-55页 |
·环境群体性事件中网民群体的心理动机 | 第55-57页 |
·网民群体的从众心理——沉默的螺旋 | 第55-56页 |
·网络舆论中的“群体极化” | 第56-57页 |
·意见领袖在环境群体性事件网络舆论中的心理动机 | 第57-59页 |
5 社会场:环境群体性事件网络舆论演变的社会因素 | 第59-67页 |
·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与技术进步 | 第59-62页 |
·贫富差距拉大,社会矛盾突出 | 第59-60页 |
·过度追求GDP的环境压力 | 第60-61页 |
·经济推动科技,网络设施建设完善 | 第61-62页 |
·民主法治政治建设,机遇与挑战并存 | 第62-64页 |
·政府公信力下降,公众诉求路径受阻 | 第62-63页 |
·公众维权意识增强,但参与机制缺乏 | 第63-64页 |
·把关松动,传播系统开放 | 第64页 |
·符号与文化:网络媒介与传统思想 | 第64-67页 |
·网络媒介的符号仪式 | 第65页 |
·传统文化的影响 | 第65-67页 |
6 结语 | 第67-72页 |
·网络舆论场的共同作用推动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演变 | 第67-70页 |
·网民、意见领袖、政府和媒体间的互动 | 第67-68页 |
·从网络媒介场、心理场、社会场对网络舆论表现进行阐释 | 第68-70页 |
·政府和媒体:发挥引导主体功能 | 第70-72页 |
·加强政府信任管理,提高公信力 | 第70页 |
·加强媒体议题管理,发挥议程设置功能 | 第70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5页 |
附录: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相关论文 | 第75-76页 |
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