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1 绪论 | 第9-12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9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9-10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| ·论文研究方法及难点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重点、难点 | 第11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| 2 城市开放空间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9页 |
| ·基本概念界定 | 第12-13页 |
| ·空间 | 第12页 |
| ·开放空间 | 第12-13页 |
| ·城市开放空间 | 第13页 |
| ·城市开放空间的类型 | 第13-16页 |
| ·城市街道 | 第14页 |
| ·城市广场 | 第14-16页 |
| ·城市公园绿地 | 第16页 |
| ·国内外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| ·长春市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| 3 长春市城市开放空间历史演进 | 第19-35页 |
| ·长春市概况 | 第19-20页 |
| ·历史沿革 | 第19页 |
| ·自然条件 | 第19页 |
| ·社会经济发展 | 第19-20页 |
| ·文化背景 | 第20页 |
| ·建城伊始至沦陷前夕长春市开放空间产生(1800—1931) | 第20-23页 |
| ·建城伊始至沦陷前夕的城市建设 | 第20-21页 |
| ·建城伊始至沦陷前夕长春市城市开放空间的建设 | 第21-23页 |
| ·伪满洲国建设时期长春市开放空间发展(1931—1949) | 第23-25页 |
| ·伪满洲国国都规划 | 第23-24页 |
| ·伪满洲国设时期长春市开放空间的建设 | 第24-25页 |
| ·恢复与改造建设时期长春市开放空间停滞(1949—1978) | 第25-27页 |
| ·解放后长春市城市建设发展 | 第25-26页 |
| ·恢复与改造建设时期长春市开放空间的建设 | 第26-27页 |
| ·改革开放以来长春市开放空间成熟(1978—今) | 第27-30页 |
| ·三版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| 第27-28页 |
| ·三十年来长春市开放空间的建设与发展 | 第28-30页 |
| ·影响长春市开放空间发展的主要因素 | 第30-32页 |
| ·自然因素 | 第30页 |
| ·经济因素 | 第30页 |
| ·政策因素 | 第30-31页 |
| ·科技因素 | 第31页 |
| ·地域性因素 | 第31-32页 |
| ·长春市开放空间演变规律 | 第32-35页 |
| ·延展方向受地形与水系引导 | 第32页 |
| ·城市开放空间量的攀升 | 第32-33页 |
| ·功能多样化趋于明显 | 第33页 |
| ·开放空间建设郊区化 | 第33-34页 |
| ·城市开放空间建设回归人性化本源 | 第34-35页 |
| 4 长春市城市开放空间优化策略 | 第35-41页 |
| ·当前长春市开放空间存在问题 | 第35-38页 |
| ·布局失衡,发展缓慢 | 第35页 |
| ·开放空间积极性丧失 | 第35页 |
| ·开放空间被割裂 | 第35-36页 |
| ·旧城、新城开放空间协调性差 | 第36页 |
| ·公众可参与性不高 | 第36-37页 |
| ·开放空间设计欠妥 | 第37页 |
| ·长官意志仍然强烈 | 第37页 |
| ·开放空间管理存在问题 | 第37-38页 |
| ·未来长春市开放空间建设的优化策略 | 第38-41页 |
| ·城市开放空间建设应把握全局整体性 | 第38页 |
| ·通过开放空间与社会空间的耦合来提升积极性 | 第38页 |
| ·历史文化发展的理念指导城市开放空间建设 | 第38-39页 |
| ·实现新旧城区开放空间协调发展 | 第39页 |
| ·开放空间的优化设计 | 第39页 |
| ·完善公共参与体系 | 第39-40页 |
| ·加强开放空间的管理 | 第40-41页 |
| 5 结束语 | 第41-4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
| 后记 | 第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