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目录 | 第5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3页 |
·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8-9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·研究力法 | 第9页 |
·本文的框架结构 | 第9-11页 |
·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的创新 | 第11页 |
·本文的不足 | 第11-13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20页 |
·有关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 | 第13-16页 |
·国外文献 | 第13-14页 |
·国内文献 | 第14-16页 |
·有关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文献综述 | 第16-20页 |
·国外文献 | 第16-18页 |
·国内文献 | 第18-20页 |
第三章 我国影子银行现状分析 | 第20-30页 |
·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原因 | 第20-22页 |
·我国金融体制的内在缺陷 | 第20-21页 |
·银行业创新的冲动 | 第21页 |
·非银行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不足 | 第21-22页 |
·巨大的社会融资缺口的需要 | 第22页 |
·我国影子银行的构成 | 第22-27页 |
·银行理财产品 | 第22-24页 |
·委托贷款 | 第24页 |
·信托公司 | 第24-25页 |
·民间借贷 | 第25-27页 |
·我国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| 第27-30页 |
·影子银行改变了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 | 第27-28页 |
·影子银行加重了商业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| 第28页 |
·影子银行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工具的政策效力 | 第28-30页 |
第四章 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的测度 | 第30-37页 |
·我国影子银行各部分规模的测度 | 第30-35页 |
·银行理财产品 | 第30-31页 |
·委托贷款 | 第31页 |
·信托业务 | 第31-32页 |
·民间借贷 | 第32-35页 |
·我国影子银行的绝对规模 | 第35-37页 |
第五章 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测算 | 第37-44页 |
·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测算方法 | 第37-39页 |
·国内外关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测算方法介绍 | 第37-38页 |
·本文关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测算方法 | 第38-39页 |
·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测算和数据处理 | 第39-43页 |
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39-40页 |
·指标体系的测算结果 | 第40-43页 |
·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分析 | 第43-44页 |
第六章 实证研究 | 第44-49页 |
·控制变量的选择和模型的建立 | 第44-45页 |
·控制变量的选择 | 第44页 |
·模型的建立 | 第44-45页 |
·ADF单位根检验 | 第45页 |
·协整检验 | 第45-46页 |
·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| 第46-47页 |
·模型回归与结果分析 | 第47-49页 |
·模型回归 | 第47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47-49页 |
第七章 政策建议 | 第49-51页 |
·鼓励影子银行在适度的规模下发展 | 第49页 |
·稳健有序推进金融业市场创新与改革 | 第49页 |
·强化影子银行的动态监测 | 第49-50页 |
·健全完善影子银行监管法律法规 | 第50-51页 |
结论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