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7页 |
| 绪论 | 第7-11页 |
| ·选题缘起 | 第7页 |
| ·研究现状 | 第7-10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0-11页 |
| 第一章 八至十世纪中国历史背景 | 第11-20页 |
| ·唐代佛教与社会概貌 | 第11-16页 |
| ·佛教思想——从理论到实践 | 第11-13页 |
| ·社会背景——从群体到个体 | 第13-16页 |
| ·佛寺概况 | 第16-20页 |
| ·佛寺分布概况 | 第16-17页 |
| ·佛寺文化功能 | 第17-20页 |
| 第二章 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教内传播 | 第20-35页 |
| ·传播综论——试经度僧制度与佛教基础教育 | 第20-22页 |
| ·思想内容 | 第22-35页 |
| ·初学经典——《法华经》与江浙寺院的佛学启蒙教育 | 第22-26页 |
| ·受戒习律——官寺与律学教育 | 第26-29页 |
| ·专攻之业——太原崇福寺的唯识学传承 | 第29-32页 |
| ·最上乘禅——开悟与南宗禅的传播 | 第32-35页 |
| 第三章 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教外传播 | 第35-49页 |
| ·传播综论——从佛教世界到世俗世界 | 第35-36页 |
| ·思想内容 | 第36-49页 |
| ·统治者与佛教道场 | 第36-39页 |
| ·士大夫与佛教道场 | 第39-43页 |
| ·民众与佛教道场 | 第43-46页 |
| ·其他非义理性道场 | 第46-49页 |
| 第四章 八至十世纪的中国佛教传播的思想特征与历史影响 | 第49-59页 |
| ·八至十世纪的中国佛教传播的思想特征 | 第49-54页 |
| ·会通性 | 第49-50页 |
| ·自主性 | 第50-51页 |
| ·世俗性 | 第51-52页 |
| ·实践性 | 第52-54页 |
| ·八至十世纪的中国佛教传播的历史影响 | 第54-59页 |
| ·对中国佛教史的影响 | 第54-56页 |
| ·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| ·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 | 第57-5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| 后记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