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7-12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7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7-9页 |
·论文的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·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9-10页 |
·研究思路、方法和论文特色及创新之处 | 第10-12页 |
第2章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的历史背景 | 第12-20页 |
·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南闽西的社会结构 | 第12-13页 |
·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南闽西的社会关系 | 第13-15页 |
·地主及资本家和农民对立,形成剥削关系 | 第14-15页 |
·女子地位低下,两性关系不平等 | 第15页 |
·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南闽西的社会组织 | 第15-17页 |
·屡遭匪患,社会秩序混乱 | 第16-17页 |
·宗族社会具有很强的稳固性 | 第17页 |
·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南闽西的民生问题 | 第17-20页 |
·封建势力与国民党军阀势力压迫,民众生活困苦 | 第17-18页 |
·教育资源受权力支配,民众受教育权利得不到保证 | 第18-20页 |
第3章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 | 第20-27页 |
·中国共产党对中央苏区社会结构的认识 | 第20-22页 |
·土地高度集中在剥削阶级手中,对农民的剥削较为严重 | 第20-21页 |
·传统社会的封建四权,阻碍了赣南闽西社会的发展 | 第21页 |
·客家文化、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融合 | 第21-22页 |
·中国共产党对中央苏区社会关系的认识 | 第22页 |
·中国共产党对中央苏区社会组织的认识 | 第22-24页 |
·会匪是苏维埃革命必须正确处理的问题 | 第23页 |
·宗族组织是坚固的壁垒,阻碍了革命的发展 | 第23-24页 |
·中国共产党对中央苏区民生问题的认识 | 第24-27页 |
·重视教育问题,注意方法 | 第24-25页 |
·关注群众生活,解决实际问题 | 第25-27页 |
第4章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制度建设 | 第27-30页 |
·推行选举制度,保障民众的民主 | 第27-28页 |
·探讨土地分配制度,保证民众的土地权利 | 第28-29页 |
·完善苏区民生制度,保障民众生活 | 第29-30页 |
第5章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实践 | 第30-38页 |
·调整苏区社会结构,建设苏维埃政权 | 第30-31页 |
·严厉打击地主经济,改变经济结构 | 第30页 |
·建立苏维埃政权,打破“四权”的坚固壁垒 | 第30-31页 |
·创建新式文化载体,宣传苏维埃新文化 | 第31页 |
·改造苏区社会关系,建设苏区社会 | 第31-34页 |
·消除剥削阶级,建立新的阶级关系 | 第31-32页 |
·解放苏区妇女,保证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| 第32-34页 |
·动员组织苏区群众,建立苏区社会组织 | 第34-35页 |
·建立各类群众组织,高度组织苏区群众 | 第34页 |
·重视组织妇女儿童 | 第34-35页 |
·关心群众生活,兴办社会事业 | 第35-38页 |
·发展苏区医疗卫生事业,保障苏区人民身心健康 | 第35-36页 |
·建设公共设施,便利苏区群众生活 | 第36-37页 |
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,保护苏区群众利益 | 第37-38页 |
第6章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| 第38-43页 |
·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在苏维埃革命中的地位 | 第38-40页 |
·巩固苏维埃政权,保证苏维埃革命的顺利进行 | 第38-39页 |
·为军事斗争提供保障,保证反围剿的胜利 | 第39-40页 |
·促进经济的发展,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| 第40页 |
·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的局限性 | 第40-43页 |
·社会建设不具有独立性 | 第40-41页 |
·过“左”的要求,使得社会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| 第41-43页 |
第7章 结语 | 第43-45页 |
附录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