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时代网络文化的后现代特征
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4页 |
一、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二、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三、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四、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微时代:一个多语义的命题 | 第14-24页 |
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探析 | 第14-16页 |
一、微时代 | 第14-15页 |
二、网络文化 | 第15-16页 |
三、微时代网络文化 | 第16页 |
第二节 微时代的网络文化 | 第16-20页 |
一、手机视频的融合与创新 | 第17页 |
二、“三微”代表的微时代 | 第17-19页 |
三、微时代表现的基本特征 | 第19-20页 |
第三节 微时代是把双刃剑 | 第20-24页 |
一、微时代的欣喜与焦虑 | 第20-21页 |
二、微时代的便利与浮躁 | 第21页 |
三、微时代的理性与盲从 | 第21-24页 |
第二章 当代网络文化的后现代特征 | 第24-36页 |
第一节 网络文化产品的后现代特征 | 第24-27页 |
一、网络语言的后现代特征 | 第24-27页 |
二、网络文体的后现代特征 | 第27页 |
第二节 网络文化观念的后现代特征 | 第27-31页 |
一、思维方式的后现代特征 | 第28-29页 |
二、价值观念的后现代特征 | 第29-31页 |
第三节 网络文化活动的后现代特征 | 第31-36页 |
一、“快餐式”生活节奏的后现代特征 | 第31-34页 |
二、“开放式”生活态度的后现代特征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对微时代后现代特征的反思 | 第36-46页 |
第一节 对社会生活影响的反思 | 第36-39页 |
一、微时代我们怎样生活 | 第36-37页 |
二、微时代我们怎样交往 | 第37-39页 |
第二节 对人文文化影响的反思 | 第39-41页 |
一、微时代我们怎样阅读 | 第39-40页 |
二、微时代我们怎样设计 | 第40-41页 |
第三节 对价值观念影响的反思 | 第41-46页 |
一、微时代正能量的传递 | 第41-43页 |
二、微时代哲学精神养成 | 第43-46页 |
结束语 | 第46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4页 |
硕士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成果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