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--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--传播理论论文

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9页
第1章 绪论第9-18页
   ·选题来源、背景和意义第9-11页
     ·选题来源第9页
     ·选题背景第9-10页
     ·选题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-16页
     ·国外研究现状第11-13页
     ·国内研究现状第13-16页
   ·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 ·研究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17页
   ·创新点第17-18页
第2章 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状况第18-27页
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的内涵第18-22页
     ·相关概念的解读第18-19页
  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的基本特征第19-21页
  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的相关理论解读第21-22页
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历程第22-25页
     ·发轫阶段(1998 年-2002 年)第22-23页
     ·探索阶段(2003 年-2007 年)第23页
     ·高潮阶段(2008 年-至今)第23-25页
   ·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的价值第25-27页
     ·掌握主流舆论,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现实需要第25页
     ·改进工作方式,推进科学民主决策的必然要求第25-26页
     ·维护群众利益,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第26-27页
第3章 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分析第27-38页
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的典型案例第27-29页
     ·谷歌退出中国市场始末第27页
     ·上海交管部门“钓鱼式执法”第27-28页
     ·“艾滋女”事件第28页
     ·“林松岭”事件第28-29页
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已取得的成效第29-31页
     ·官民良性互动的格局初步形成,政府公信力呈回升态势第29页
     ·互联网络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,舆论监督力度效度加大第29-30页
     ·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开始凸显,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增强第30-31页
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第31-34页
     ·监督过程中公信力低迷第31-32页
     ·网络媒介社会责任缺失第32页
     ·网络暴力现象层出不穷第32-33页
     ·监督过界越位现象浮现第33页
     ·监督权力滥用现象不少第33-34页
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第34-38页
     ·法制保障的缺位使网络舆论监督还处于弱势地位第34页
     ·开放性匿名性的意见表达环境引起网络暴力的兴起第34-35页
     ·“把关人”作用的弱化导致网络舆论监督权威下降第35页
     ·经济利益的驱动促使网络媒介社会责任缺失第35-36页
     ·“数字鸿沟”的出现滋生“群体极化”现象第36页
     ·网络受众素质参差不齐容易被误导第36-38页
第4章 完善网络舆论监督的对策和建议第38-49页
   ·完善网络舆论监督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第38-39页
   ·完善网络舆论监督的具体对策和建议第39-49页
     ·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,有效引导网络舆论走向第39-43页
     ·着力推动新老媒介互动,积极主动设置媒体议程第43-45页
     ·提升监督主体媒介素养,规范网络舆论监督行为第45-46页
     ·不断创新监督方式方法,优化网络监督外部环境第46-49页
结语第49-50页
参考文献第50-54页
致谢第54-55页
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55页

论文共5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张季鸾新闻思想研究
下一篇:贵州卫视竞争力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