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绪论 | 第8-11页 |
| 第1章 粟裕游击战略战术思想的发展阶段 | 第11-24页 |
| ·粟裕游击战略战术思想的孕育阶段 | 第11-15页 |
| ·南昌起义后,开始认识到游击战争的重要性 | 第12页 |
| ·在井冈山和中央根据地,积累了游击战战略战术的一些经验 | 第12-15页 |
| ·北上抗日先遣时,最先认识到必须实现“两个战略转变” | 第15页 |
| ·粟裕游击战略战术思想的形成阶段 | 第15-18页 |
| ·牛刀小试,开创浙南游击根据地时的战略战术 | 第16-17页 |
| ·宝剑发硎坚持和巩固浙南游击根据地时的战略战术 | 第17-18页 |
| ·粟裕游击战略战术思想的成熟阶段 | 第18-24页 |
| ·抗日先遣、开辟苏北,带兵越来越多,战役越打越大 | 第19-21页 |
| ·经营苏中、保卫盐城,游击战略战术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| 第21-22页 |
| ·反攻车轿,巧夺天目,率先由分散游击转向大兵团作战 | 第22-24页 |
| 第2章 粟裕的游击战争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| 第24-36页 |
| ·相关概念及其界定 | 第24-26页 |
| ·战略与战术的概念及其关系 | 第24页 |
| ·“游击战争”与“游击战”的概念辨析 | 第24-25页 |
| ·“粟裕游击战争战略战术思想”的概念辨析 | 第25-26页 |
| ·关于游击战争的战略意义 | 第26-28页 |
| ·粟裕对抗日游击战争战略方针形成的贡献 | 第26-27页 |
| ·粟裕对抗日游击战争战略意义的认识 | 第27-28页 |
| ·关于游击根据地建设 | 第28-31页 |
| ·根据地建设与武装斗争 | 第28-29页 |
| ·根据地建设与政策 | 第29-30页 |
| ·根据地建设与游击基点 | 第30-31页 |
| ·游击武装力量的组织与指挥 | 第31-33页 |
| ·实施“主力地方武装化” | 第31-32页 |
| ·首倡“党的一元化领导” | 第32-33页 |
| ·关于运动战与游击战的相互转化 | 第33-36页 |
| ·游击战与运动战相互转化的必要性 | 第33-34页 |
| ·游击战与运动战相互转化的应对措施 | 第34-36页 |
| 第3章 粟裕的游击战争战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| 第36-53页 |
| ·扩充游击战争的战术原则,完善游击战行动的要领 | 第36-39页 |
| ·关于游击战争的六条战术原则 | 第36-37页 |
| ·关于游击战争作战、行军、宿营等军事行动的要领 | 第37-39页 |
| ·最先提出和实践“敌进我进”的反“围剿”游击战术 | 第39-46页 |
| ·“敌进我进”军事思想的由来 | 第39-40页 |
| ·粟裕是“敌进我进”方针的最早实践者 | 第40-41页 |
| ·粟裕是“敌进我进”概念的最早提出者 | 第41-42页 |
| ·粟裕“敌进我进”军事思想的内涵 | 第42-44页 |
| ·粟裕在“敌进我进”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问题 | 第44-46页 |
| ·独创“根据地基本区争夺战术” | 第46-50页 |
| ·根据地基本区的概念 | 第46页 |
| ·根据地基本区争夺的必要性 | 第46-47页 |
| ·根据地基本区如何划分和布局 | 第47-48页 |
| ·根据地基本区争夺战的重要意义 | 第48-50页 |
| ·独创平原水网根据地的游击战术 | 第50-53页 |
| ·平原水网根据地的独特性 | 第50-51页 |
| ·关于平原水网地区的游击战术 | 第51-52页 |
| ·粟裕独创平原水网游击战术的意义 | 第52-53页 |
| 第4章 粟裕游击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特色和地位 | 第53-62页 |
| ·粟裕游击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特色 | 第53-57页 |
| ·战略上的预见性 | 第53-54页 |
| ·战术上的实用性 | 第54-55页 |
| ·理论上的系统性 | 第55-57页 |
| ·粟裕游击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历史地位 | 第57-6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| 致谢 | 第65-68页 |
| 攻硕阶段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