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一章 导论 | 第10-20页 |
| 1 选题的背景、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选题的背景 | 第10页 |
| ·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2 国内外动态研究 | 第11-17页 |
| ·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关系研究 | 第11-13页 |
| ·城镇化对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| 第13-15页 |
| ·“三化”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 | 第15-17页 |
| ·简要述评 | 第17页 |
| 3 研究方法、可能创新点和篇章结构 | 第17-20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| ·本文可能创新点 | 第18页 |
| ·本文篇章结构 | 第18-20页 |
| 第二章 理论分析与必要性分析 | 第20-24页 |
| 1 “三化”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 | 第20-21页 |
| ·二元经济结构论 | 第20页 |
| ·工业化阶段理论 | 第20-21页 |
| ·产业发展理论 | 第21页 |
| 2 “三化”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| 第21-24页 |
| ·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 | 第21-22页 |
| ·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| 第22-23页 |
| ·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发展趋势 | 第23页 |
| ·缓解中国目前农村二元经济结构的需要 | 第23-24页 |
| 第三章 中国“三化”协调发展的测度 | 第24-32页 |
| 1 引言 | 第24页 |
| 2 方法与模型选择 | 第24-26页 |
| ·农业现代化、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绩效评价模型 | 第24-25页 |
| ·“三化”发展协调度模型 | 第25-26页 |
| 3 中国“三化”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| 第26-32页 |
| ·指标选取 | 第26-27页 |
| ·中国“三化”发展效率水平及协调度分析 | 第27-32页 |
| 第四章 “三化”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—基于现代农业视角 | 第32-41页 |
| 1 现代农业指标选取 | 第32-34页 |
| ·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变量 | 第32页 |
| ·农业机械变量 | 第32-33页 |
| ·有效灌溉面积变量 | 第33页 |
| ·化肥量变量 | 第33页 |
| ·农业劳动力变量 | 第33页 |
| ·农业科技人员变量 | 第33-34页 |
| ·农业税变量 | 第34页 |
| 2 模型构建 | 第34-36页 |
| 3 估计结果 | 第36-37页 |
| 4 估计结果及分析 | 第37-41页 |
| ·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促进“三化”发展较落后地区,却抑制较好地区 | 第38页 |
| ·农业机械推动适宜地区“三化”的发展,而制约非适宜地区 | 第38页 |
| ·有效灌溉面积对促进“三化”协调发展的作用不明显 | 第38-39页 |
| ·化肥施用量在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影响水平 | 第39页 |
| ·中国农业劳动力趋于饱和,对促进“三化”协调发展的作用不明确 | 第39页 |
| ·农业科技人员对“三化”协调发展的影响不显著性 | 第39-40页 |
| ·农业政策对现代农业发展滞后或“三化”不协调地区作用明显 | 第40-41页 |
| 第五章 国外“三化”协调发展经验及启示 | 第41-48页 |
| 1 国外“三化”协调发展的经验 | 第41-45页 |
| ·美国“三化”协调发展的经验 | 第41-43页 |
| ·日本“三化”协调发展的经验 | 第43-44页 |
| ·英国“三化”协调发展的经验 | 第44-45页 |
| 2 对中国“三化”协调发展的启示 | 第45-48页 |
| ·发展现代农业,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| 第45-46页 |
| ·构建工业反哺农业、城市带动农村的实现机制 | 第46页 |
| ·颁布相关法律、法规,规范“三化”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 | 第46页 |
| ·推进城镇化进程,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| 第46-48页 |
| 第六章 “三化”协调发展实现路径的对策与建议 | 第48-53页 |
| 1 主要结论 | 第48页 |
| 2 “三化”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对策 | 第48-53页 |
| ·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 | 第48-49页 |
| ·转变农业经营方式,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| 第49-50页 |
| ·培育新型农民、职业农民 | 第50页 |
| ·构建农业产业支撑体系 | 第50-51页 |
| ·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| 第51页 |
| ·推进农业工业化发展 | 第51-5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3-58页 |
| 致谢 | 第58-60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