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--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--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--中国论文

城市创新系统的动力、能力和绩效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8页
目录第8-13页
第1章 绪论第13-19页
   ·论文研究的背景第13-14页
   ·论文研究的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·论文研究的思路、方法和方法第15-19页
     ·论文的研究思路第15-16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主要方法第17-19页
第2章 论文相关的基本理论综述第19-42页
   ·创新理论第19-25页
     ·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第19-21页
     ·熊彼特之后的创新模式演化第21-25页
   ·创新系统理论第25-27页
   ·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第27-28页
   ·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第28-29页
   ·产业集群理论第29-30页
   ·创新系统研究文献综述第30-37页
     ·创新概念的研究综述第31页
     ·创新状态的研究综述第31-35页
     ·创新过程的研究综述第35-37页
   ·城市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第37-40页
   ·小结第40-42页
第3章 城市创新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模式分析第42-59页
   ·城市创新系统的定义、要素构成和基本特征第42-46页
     ·城市创新系统的定义、要素构成和特征第42-44页
     ·城市创新系统的基本特征第44-46页
   ·城市创新系统的结构模式分析第46-54页
     ·城市创新系统的要素结构模式分析第46-48页
     ·东部、中西部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系统结构模式分析第48-54页
   ·城市创新系统的功能结构模式分析第54-57页
     ·要素子系统的功能结构分析第55页
     ·系统的总体功能要素及结构分析第55-57页
   ·小结第57-59页
第4章 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城市创新动力系统研究第59-81页
   ·城市创新动力系统的构建第59-60页
   ·耗散结构理论简介第60-64页
   ·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城市创新动力系统发展的条件分析第64-74页
     ·城市创新动力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第64-66页
     ·城市创新动力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第66-72页
     ·城市创新动力系统各要素存在非线性关系第72-73页
     ·城市创新动力系统的涨落机制第73-74页
   ·城市创新动力系统的演化规律第74-80页
     ·城市创新动力系统耗散结构中熵的变化第74-76页
     ·城市创新动力系统的演化特点第76-77页
     ·城市创新动力系统的演化阶段第77-78页
     ·城市创新动力系统不同演化阶段创新主体的动力特征第78-80页
   ·小结第80-81页
第5章 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第81-110页
   ·城市创新能力的内涵和要素构成第81-82页
   ·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第82-87页
     ·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第82-83页
     ·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83-87页
   ·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简介第87-89页
     ·主成分分析法简介第87-88页
     ·因子分析法简介第88-89页
   ·2008年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第89-97页
     ·评价城市的选择第89页
     ·原始数据库的建立及其数据标准化第89-90页
     ·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第90页
     ·主因子含义的解释第90-92页
     ·样本城市因子得分及分析第92-96页
     ·综合得分和排序第96-97页
   ·2008年城市创新能力的聚类分析评价第97-101页
     ·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简介第97页
     ·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系统聚类分析评价第97-101页
   ·2005—2008年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静态评价第101-106页
     ·2005-2008年间城市创新能力静态评价情况第101-103页
     ·2005-2008年间城市创新能力排名变化情况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·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聚类分析的静态变化分析第104-106页
   ·2005-2008年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动态评价第106-109页
   ·小结第109-110页
第6章 城市创新系统创新绩效评价第110-133页
   ·DEA方法简介第110-119页
     ·评价整体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的DEA模型第111-116页
     ·评价饱和性的模型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·三个模型的经济解释第117-119页
   ·变量和数据的选择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·投入产出指标选择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·实证数据来源第120页
     ·投入产出指标相关分析第120页
   ·城市创新系统创新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结果第120-127页
     ·各省会城市创新总体效率(CRS)分析第120-123页
     ·各省会城市中创新总体效率非有效时的原因分析第123-127页
   ·各省会城市创新投入产出的差额变量分析第127-129页
   ·我国不同地区城市创新效率的分析第129-131页
   ·小结第131-133页
第7章 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动力、能力及绩效分析第133-154页
   ·东部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动力、能力及绩效分析第133-137页
     ·东部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动力分析第133-134页
     ·东部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能力分析第134-135页
     ·东部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绩效分析第135-137页
   ·中部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动力、能力及绩效分析第137-140页
     ·中部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动力分析第137页
     ·中部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能力分析第137-138页
     ·中部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绩效分析第138-140页
   ·西部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动力、能力及绩效分析第140-145页
     ·西部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动力分析第140-141页
     ·西部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能力分析第141-142页
     ·西部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绩效分析第142-145页
   ·我国不同地区城市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联性分析第145-146页
   ·西部地区建设城市创新系统的对策和建议第146-152页
   ·小结第152-154页
第八章 结论与展望第154-157页
   ·主要结论第154-155页
   ·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55-156页
   ·研究展望第156-157页
参考文献第157-171页
致谢第171-172页
附录A: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72-174页
附录B第174-196页
 表B.1:2008年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第174-178页
 表B.2:2008年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的统计描述第178-179页
 表B.3:2008年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标准化数据第179-182页
 表B.4:相关系数矩阵分析表第182-184页
 表B.5:共同度表第184-185页
 表B.6:初始因子分析主成分因子结果第185-186页
 表B.7:方差极大化旋转后的载荷矩阵第186-187页
 表B.8:各主成分的得分情况第187-188页
 表B.9:各主成分及综合得分的排名情况第188-189页
 表B.10: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聚类表第189-190页
 表B.11:2005-2008年第一主成分因子得分比较第190-191页
 表B.12:2005-2008年第二主成分因子得分比较第191-192页
 表B.13:2005-2008年第三主成分因子得分比较第192-193页
 表B.14:2005-2008年第四主成分因子得分比较第193-194页
 表B.15:2005-2008年第五主成分因子得分比较第194-195页
 表B.16:2005—2008年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跨年度排名变化表第195-196页
附录C第196-206页
 表C.1:城市创新系统创新投入数据表第196-197页
 表C.2:城市创新系统创新产出数据表第197-198页
 表C.3:投入产出指标相关分析结果表第198-199页
 表C.4:2005-2007年各城市创新整体效率(CRS)(C~2R模型)第199-200页
 表C.5:2005-2007年各城市创新纯技术效率(VRS)(C~2GS~2模型)第200-201页
 表C.6:各省会城市规模效率(SE)和规模收益(λ_(j0))分析表第201-202页
 表C.7:全国各省会城市模型指标PTE分析第202-203页
 表C.8:全国各省会城市饱和性指标(CE)分析第203-204页
 表C.9:各省会城市2005年差额变量分析(CCR)第204-205页
 表C.10:各省会城市2006年差额变量分析(CCR)第205-206页
 表C.11:各省会城市2007年差额变量分析(CCR)第206页

论文共20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类固醇类内分泌干扰物分析方法及其在滇池水系环境化学行为研究
下一篇:基于知识的中国省级区域经济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--以云南省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