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1. 文献综述 | 第10-21页 |
·水稻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 | 第10-14页 |
·水稻核质互作型不育性的利用 | 第11-12页 |
·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性的利用 | 第12-13页 |
·普通核不育性的利用 | 第13-14页 |
·水稻雄性隐性核不育基因 | 第14-16页 |
·利用基因工程解决普通核不育繁殖的策略 | 第16-19页 |
·筛选标记与育性基因连锁策略 | 第17页 |
·育性基因条件表达策略 | 第17-19页 |
·质体转化策略 | 第19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9-21页 |
2. 水稻工程不育系的创制 | 第21-35页 |
·前言 | 第21-22页 |
·材料 | 第22页 |
·水稻材料 | 第22页 |
·菌种及质粒材料 | 第22页 |
·实验仪器与设备 | 第22页 |
·实验试剂 | 第22页 |
·方法 | 第22-28页 |
·水稻工程不育系中间父本功能载体的构建 | 第22-27页 |
·水稻组织培养与转化 | 第27-28页 |
·转基因检测 | 第28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4页 |
·载体构建结果 | 第28-32页 |
·水稻遗传转化结果 | 第32-33页 |
·转基因检测结果 | 第33-34页 |
·讨论 | 第34-35页 |
3. 水稻工程核不育研究的元件创造 | 第35-44页 |
·前言 | 第35页 |
·材料 | 第35页 |
·供试植株 | 第35页 |
·质粒与菌株 | 第35页 |
·实验试剂 | 第35页 |
·方法 | 第35-39页 |
·拟南芥MS2叶绿体转化载体pCPAt-AEM载体构建路线 | 第35-37页 |
·筛选基因表达盒的合成 | 第37页 |
·侧翼序列重组 | 第37页 |
·育性基因Ms2的克隆及荧光标记基因的连接 | 第37-39页 |
·原核表达检测 | 第39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2页 |
·筛选基因表达和的基因合成结果 | 第39页 |
·拟南芥叶绿体同源序列的重组结果 | 第39-41页 |
·育性基因Ms2的克隆及荧光标记基因的连接结果 | 第41-42页 |
·原核表达检测结果 | 第42页 |
·讨论 | 第42-44页 |
4. 水稻工程核不育的实验方法研究 | 第44-52页 |
·前言 | 第44页 |
·材料 | 第44页 |
·菌株及质粒材料 | 第44页 |
·实验试剂 | 第44页 |
·方法 | 第44-46页 |
·线性化载体制备 | 第44-45页 |
·引物设计 | 第45-46页 |
·融合PCR | 第46页 |
·目的片段的重组克隆 | 第46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6-49页 |
·目的片段扩增及重组PCR结果 | 第46-47页 |
·融合PCR产物与目的片段重组、转化结果 | 第47-48页 |
·重组质粒的验证结果 | 第48-49页 |
·讨论 | 第49-52页 |
5. 全文结论及后续研究 | 第52-53页 |
·全文结论 | 第52页 |
·后续研究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8页 |
附录1:引物表 | 第58-59页 |
附录2:水稻组织培养配方 | 第59-60页 |
附录3:主要试剂及培养基配方及配制方法 | 第60-61页 |
附录4:缩略词表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