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民俗变迁理论的村落民俗体育流变的田野考察--以江西奉新干洲镇万庄村板凳龙为例
| 摘要 | 第1-3页 |
| Abstract | 第3-7页 |
| 1 选题背景与意义 | 第7-9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7-8页 |
| ·选题意义 | 第8-9页 |
| ·理论意义 | 第8页 |
| ·实践意义 | 第8-9页 |
|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| 第9-11页 |
| ·研究对象 | 第9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9-11页 |
| ·文献资料法 | 第9页 |
| ·田野调查法 | 第9页 |
| ·访谈法 | 第9页 |
| ·剖面分析法 | 第9页 |
| ·历史复原法 | 第9-11页 |
| 3 研究综述 | 第11-19页 |
| ·民俗体育的研究 | 第11-14页 |
| ·民俗体育的概念界定 | 第11-12页 |
| ·民俗体育的特征和功能 | 第12-13页 |
| ·民俗体育的个案研究 | 第13页 |
| ·对民俗体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| 第13-14页 |
| ·民俗体育变迁的研究 | 第14-17页 |
| ·民俗体育变迁的宏观研究 | 第14-16页 |
| ·民俗体育变迁的微观研究 | 第16-17页 |
| ·村落民俗体育的研究 | 第17-18页 |
| ·板凳龙的研究 | 第18页 |
| ·文献述评 | 第18-19页 |
|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| 第19-36页 |
| ·研究结果 | 第19-33页 |
| ·田野工作地点概况 | 第19页 |
| ·起源 | 第19-20页 |
| ·自在开展时期(1854—1936 年) | 第20-28页 |
| ·消退时期(1937—1990 年) | 第28-29页 |
| ·重回时期(1990—1995 年) | 第29-32页 |
| ·再度消退时期(1996—至今) | 第32-33页 |
| ·个案的启示 | 第33-36页 |
| ·板凳龙存在时期的变迁规律 | 第33页 |
| ·板凳龙由盛转衰的原因 | 第33-34页 |
| ·村落民俗体育再次回归的预想 | 第34-36页 |
| 5 结论与建议 | 第36-37页 |
| ·结论 | 第36页 |
| ·建议 | 第36-3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7-41页 |
| 附录 | 第41-42页 |
| 致谢 | 第42-43页 |
|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(著)及科研情况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