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10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22页 |
·鼠伤寒沙门菌及其危害 | 第10-11页 |
·减毒沙门菌疫苗 | 第11-15页 |
·减毒沙门菌的侵入机制 | 第12页 |
·沙门菌的主要减毒基因 | 第12-13页 |
·减毒沙门菌基因缺失疫苗 | 第13-15页 |
·理想的减毒疫苗 | 第15页 |
·减毒沙门菌载体的研究进展 | 第15-18页 |
·减毒沙门菌载体的优点 | 第15-16页 |
·减毒沙门菌作为载体存在的问题 | 第16页 |
·减毒沙门菌作为载体的生物安全性 | 第16-17页 |
·减毒沙门菌载体的应用 | 第17-18页 |
·鸡新城疫概述 | 第18-21页 |
·病毒特征 | 第18-19页 |
·流行病学 | 第19页 |
·诊断与防治 | 第19-20页 |
·鸡新城疫疫苗 | 第20-21页 |
·展望 | 第21-22页 |
第2章 鼠伤寒沙门菌缺失菌株 SL1344ΔcrpΔasd 的构建与鉴定 | 第22-30页 |
·材料 | 第22-23页 |
·菌株、质粒及培养条件 | 第22页 |
·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| 第22页 |
·主要培养基及抗生素的配制 | 第22-23页 |
·主要试剂的配制 | 第23页 |
·主要实验器材 | 第23页 |
·方法 | 第23-26页 |
·PCR 引物设计与合成 | 第23-24页 |
·细菌的活化 | 第24页 |
·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(氯化钙法) | 第24-25页 |
·细菌的 PCR 鉴定 | 第25页 |
·PCR 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| 第25-26页 |
·鼠伤寒沙门菌 SL1344ΔcrpΔasd 缺失菌株的构建 | 第26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6-28页 |
·缺失株 SL1344ΔcrpΔasd 的构建及筛选 | 第26-28页 |
·讨论 | 第28-30页 |
·重组自杀性质粒的特性 | 第28-29页 |
·质粒载体平衡致死系统 | 第29-30页 |
第3章 鼠伤寒沙门菌 SL1344ΔcrpΔasd 缺失株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| 第30-40页 |
·材料 | 第30-32页 |
·菌株与质粒 | 第30-31页 |
·试剂和实验动物 | 第31页 |
·细菌培养 | 第31页 |
·主要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 | 第31-32页 |
·主要实验器材 | 第32页 |
·方法 | 第32-34页 |
·沙门菌的 PCR 鉴定 | 第32-33页 |
·缺失株 SL1344ΔcrpΔasd 的表型鉴定 | 第33页 |
·缺失株 SL1344ΔcrpΔasd 的遗传稳定性 | 第33页 |
·缺失株 SL1344ΔcrpΔasd 的生长特性 | 第33页 |
·缺失株 SL1344ΔcrpΔasd 的毒力测定 | 第33-34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4-38页 |
·缺失株 SL1344ΔcrpΔasd 的表型鉴定 | 第34-35页 |
·缺失株 SL1344ΔcrpΔasd 的遗传稳定性 | 第35页 |
·缺失株 SL1344ΔcrpΔasd 的生长特性 | 第35-36页 |
·缺失株 SL1344ΔcrpΔasd 的毒力测定 | 第36-38页 |
·讨论 | 第38-40页 |
第4章 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菌 NDV-HN 菌株的构建与鉴定 | 第40-52页 |
·材料 | 第40-41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0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40页 |
·主要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 | 第40-41页 |
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41页 |
·方法 | 第41-45页 |
·细菌的活化 | 第41页 |
·质粒的提取 | 第41-42页 |
·目的基因的扩增 | 第42-43页 |
·沙门菌电转化感受态的制备 | 第43页 |
·PCR 产物与 pMD18-T 载体的连接与转化 | 第43页 |
·重组质粒的鉴定 | 第43-44页 |
·重组载体 pYA3493-HN 的构建和筛选 | 第44页 |
·沙门菌的电转化 | 第44页 |
·重组菌株 SL1344ΔcrpΔasd(pYA3493-HN)的鉴定 | 第44-45页 |
·HN 基因在重组菌株 SL1344ΔcrpΔasd(pYA3493-HN)中的稳定性检测 | 第45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5-49页 |
·HN 基因的扩增 | 第45页 |
·HN 基因的测序结果 | 第45-46页 |
·重组质粒 pYA3493-HN 的酶切鉴定 | 第46-47页 |
·重组菌株 SL1344ΔcrpΔasd(pYA3493-HN)的鉴定 | 第47-48页 |
·重组菌株 SL1344ΔcrpΔasd(pYA3493-HN)体外传代的稳定性分析 | 第48-49页 |
·讨论 | 第49-51页 |
·展望 | 第51-52页 |
第5章 结论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