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目录 | 第6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·论文研究的背景 | 第9-10页 |
·相关概念界定及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0-11页 |
·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·论文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| 第16-18页 |
·论文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·论文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理论依据 | 第18-25页 |
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口城市化的主要内容 | 第18-21页 |
·人口城市化的根源 | 第18-19页 |
·人口城市化的动力 | 第19-20页 |
·人口城市化的途径 | 第20页 |
·人口城市化的方向 | 第20-21页 |
·中国领导人的农民市民化的思想 | 第21-25页 |
·毛泽东关于农民思想的阐述 | 第21页 |
·邓小平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想 | 第21-22页 |
·江泽民对中国特色市民化思想的丰富 | 第22-23页 |
·胡锦涛对中国特色市民化思想的发展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演进历程 | 第25-36页 |
·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意义 | 第25-27页 |
·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| 第25-26页 |
·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目标 | 第26页 |
·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“三农”问题的关键 | 第26-27页 |
·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演进 | 第27-30页 |
·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的变迁 | 第27-28页 |
·农民工身份转变制度的变迁 | 第28-29页 |
·社会保障制度的演进 | 第29-30页 |
·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时代要求 | 第30-36页 |
·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时代趋势 | 第30-31页 |
·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基础 | 第31-36页 |
第四章 合肥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证分析 | 第36-53页 |
·合肥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 | 第36-50页 |
·合肥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特征 | 第36-38页 |
·合肥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定居的市民化状况 | 第38-42页 |
·合肥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方面的市民化状况 | 第42-46页 |
·合肥市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障层面的市民化状况 | 第46-48页 |
·合肥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方面的市民化状况 | 第48-50页 |
·合肥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困境 | 第50-53页 |
·工资待遇低,生存困难 | 第50-51页 |
·制度歧视,发展障碍 | 第51页 |
·劳资关系失衡,缺乏话语权 | 第51-53页 |
第五章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对策建议 | 第53-64页 |
·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,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| 第53-54页 |
·转变思想意识,加强思想教育 | 第53-54页 |
·完善法制建设,营造规范法制氛围 | 第54页 |
·改革相关制度,完善各项政策以保障农民工市民化权力 | 第54-59页 |
·深化户籍制度改革,落实农民工的国民待遇 | 第55-56页 |
·完善社会保障制度,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保障范围 | 第56-57页 |
·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机制 | 第57-58页 |
·加快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安居工程建设 | 第58页 |
·加快做好农村土地确权工作 | 第58-59页 |
·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 | 第59-60页 |
·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科学文化水平 | 第59页 |
·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建设 | 第59-60页 |
·加大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培训 | 第60页 |
·完善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政策 | 第60-62页 |
·政府以法律法规形式确保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生存与发展 | 第60-61页 |
·政府要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提供公共政策支持 | 第61页 |
·改变传统的劳动力管理模式、探索实行市民管理模式 | 第61页 |
·城市政府要转移管理职能重心,从被动管理走向主动服务 | 第61-62页 |
·加快城市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转型 | 第62-64页 |
·属地化管理、市民化服务 | 第62页 |
·建立合理有效的政府工作激励机制 | 第62页 |
·为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开辟土壤 | 第62-64页 |
结论 | 第64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0页 |
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