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庄治理视角下女村官能力发展研究--基于“启璞计划”来宾市部分女村官的调查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一章 导论 | 第10-23页 |
| ·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的缘起 | 第10页 |
| ·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论基础 | 第11-16页 |
| ·社会性别 | 第11-12页 |
| ·社会性别理论 | 第12-13页 |
| ·社会性别理论中关于女性能力发展 | 第13-15页 |
| ·社会性别理论对女村官能力发展的启示 | 第15-16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20页 |
| ·国外研究 | 第16页 |
| ·国内研究 | 第16-20页 |
| ·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20-22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20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| ·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(“启璞计划”样本说明) | 第22-23页 |
| 第二章 村庄治理结构与女村官的治理能力 | 第23-36页 |
| ·村庄治理 | 第23-27页 |
| ·村庄治理的概念与特征 | 第23-25页 |
| ·村庄治理的制度安排 | 第25-27页 |
| ·村庄治理结构的变化 | 第27-33页 |
| ·村庄治理结构 | 第27-30页 |
| ·村庄治理性别结构变化的必然性 | 第30-33页 |
| ·女村官治理能力问题 | 第33-36页 |
| ·村庄治理的性别结构现状 | 第33-34页 |
| ·村庄治理中的女村官能力培养问题 | 第34-36页 |
| 第三章 女村官村庄治理能力现状分析 | 第36-56页 |
| ·来宾市女村官的基本情况 | 第36-40页 |
| ·政治面貌 | 第36-37页 |
| ·文化程度 | 第37页 |
| ·年龄分布和婚姻状况 | 第37-38页 |
| ·“公共”职位 | 第38-39页 |
| ·家庭收入 | 第39页 |
| ·参选动机 | 第39-40页 |
| ·参选认知 | 第40页 |
| ·来宾市女村官的能力现状 | 第40-50页 |
| ·组织协调能力 | 第40-42页 |
| ·沟通能力 | 第42-44页 |
| ·领导能力 | 第44-46页 |
| ·矛盾调解能力 | 第46-48页 |
| ·致富能力 | 第48-50页 |
| ·影响女村官能力发展的因素 | 第50-56页 |
| ·主观因素 | 第50-52页 |
| ·客观因素 | 第52-56页 |
| 第四章 “启璞计划”与女村官村庄治理能力效果 | 第56-69页 |
| ·“启璞计划”概况简介 | 第56-58页 |
| ·“启璞计划”实施的背景 | 第56-57页 |
| ·“启璞计划”的概况 | 第57页 |
| ·“启璞计划”的目标 | 第57-58页 |
| ·“启璞计划”的实施过程 | 第58页 |
| ·“启璞计划”女村官能力培训效果 | 第58-66页 |
| ·“种子计划”的设计 | 第59-60页 |
| ·种子计划的实施 | 第60-62页 |
| ·种子计划的效果 | 第62-66页 |
| ·启璞计划的培训效果分析 | 第66-69页 |
| 第五章 提高女村官村庄治理能力的政策建议 | 第69-79页 |
| ·国家政策的支持,提供制度保障 | 第69-71页 |
| ·实现配额制 | 第69-70页 |
| ·优化村官结构 | 第70页 |
| ·增加村委办公资费 | 第70-71页 |
| ·提高女村官工资 | 第71页 |
| ·弘扬社会性别平等文化,提供舆论保障 | 第71-74页 |
| ·树立正确的妇女发展观 | 第72页 |
| ·打破传统偏见,增强性别平等观念 | 第72-73页 |
| ·优化女村官治理村庄的舆论环境 | 第73-74页 |
| ·提高女村官综合素质,赢在内部条件 | 第74-76页 |
| ·提高文化教育水平 | 第74-75页 |
| ·调节心理压力,增强心理承受力 | 第75-76页 |
| ·加强实践锻炼,积累治理村庄经验 | 第76页 |
| ·充分发挥妇女组织的推动作用 | 第76-79页 |
| ·举办女村官能力培训班 | 第76-77页 |
| ·协助女村官争取更多项目及经费的支持 | 第77-7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9-83页 |
| 附录 | 第83-91页 |
| 致谢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