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争议一 盗窃罪的法益之争 | 第8-17页 |
·大陆法系关于盗窃罪法益的观点 | 第8-11页 |
·本权说 | 第8-10页 |
·占有说 | 第10-11页 |
·英美法系关于盗窃罪法益的观点 | 第11-12页 |
·我国关于盗窃罪法益的观点 | 第12-17页 |
·我国盗窃罪法益争议之评说 | 第12-15页 |
·所有权说 | 第12-13页 |
·占有说 | 第13页 |
·控制说 | 第13页 |
·所有权制度说 | 第13-14页 |
·折衷说 | 第14-15页 |
·笔者的观点及理论依据 | 第15-17页 |
2 争议二 盗窃罪中的财物价值认识错误处理之争 | 第17-25页 |
·案情简介及司法处断 | 第17-18页 |
·盗窃罪中价值认识错误的具体情形 | 第18-21页 |
·对财物价值无认识的认识错误 | 第19页 |
·高估财物价值的认识错误 | 第19-20页 |
·低估财物价值的认识错误 | 第20-21页 |
·盗窃罪中价值认识错误的解决原则 | 第21-25页 |
·法定符合说及其不足 | 第21-22页 |
·具体符合说 | 第22-23页 |
·主客观相一致原则 | 第23-25页 |
3 争议三 《刑法修正案(八)》中盗窃罪新规定理解与适用之争 | 第25-36页 |
·“扒窃”的理解与适用 | 第25-28页 |
·入罪的必要性研究 | 第25-26页 |
·入罪的具体要求 | 第26-28页 |
·“入户盗窃”的理解与适用 | 第28-32页 |
·“户”的界定 | 第28-29页 |
·“入户盗窃”的界定 | 第29-31页 |
·“入户盗窃”的犯罪形态研究 | 第31-32页 |
·携带凶器盗窃的理解与适用 | 第32-36页 |
·“携带凶器”的语义分析 | 第32-33页 |
·“携带凶器盗窃”的界定 | 第33-34页 |
·“携带凶器盗窃”的犯罪形态研究 | 第34-36页 |
结语 | 第36-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40页 |
致谢 | 第40-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