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工人、农民、青年、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--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--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--农民工作论文

农村公共文化供给:制度路径与机制创新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9页
第一章 绪论第9-22页
 第一节 研究的背景和价值第9-11页
  一、 研究背景第9-10页
  二、 研究价值第10-11页
 第二节 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6页
  一、 国外研究现状第11-13页
  二、 国内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三、 小结第15-16页
 第三节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16-19页
  一、 相关概念第16-18页
  二、 理论基础第18-19页
 第四节 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19-21页
  一、 研究思路第19-20页
  二、 主要研究方法第20-21页
 第五节 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第21-22页
  一、 本文可能的创新第21页
  二、 本文的不足第21-22页
第二章 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制度变迁第22-30页
 第一节 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(1949-1978)第22-24页
  一、 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特征第22-23页
  二、 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机制第23-24页
 第二节 改革开放至税费改革期间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(1978-2003)第24-25页
  一、 改革开放至税费改革期间的供给特征第24页
  二、 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机制的改变第24-25页
 第三节 农业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文化的供给(2003-至今)第25-26页
  一、 农业税费改革后的供给特征第25-26页
  二、 这一时期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机制第26页
 第四节 对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制度变迁的总结第26-30页
  一、 制度变迁的历史启示第26-27页
  二、 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制度变迁特征第27-28页
  三、 农村公共文化制度路径分析第28-30页
第三章 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现实困境及其成因第30-40页
 第一节 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现实困境第30-34页
  一、 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不足且内容单一第30-32页
  二、 农村公共文化供需存在矛盾第32-33页
  三、 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参与不足第33页
  四、 农村文化建设人才缺乏,公共文化服务意识欠缺第33-34页
 第二节 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困境的成因第34-40页
  一、 制度原因:路径依赖效应第34-36页
  二、 文化管理体制:权力异化与思想观念第36-38页
  三、 管理方式: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第38-40页
第四章 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机制:问题及表现第40-49页
 第一节 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主体选择机制第40-42页
  一、 政府主体的选择偏好第40-41页
  二、 非政府主体介入存在障碍第41-42页
 第二节 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决策与执行机制第42-44页
  一、 决策机制的政府主导式倾向第42-43页
  二、 决策机制与执行之间的契合第43-44页
 第三节 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筹资机制第44-45页
  一、 筹资机制的渠道单一第44页
  二、 筹资机制的责任分担不明确第44-45页
  三、 资金的使用缺乏监管第45页
 第四节 农村公共文化的需求表达机制第45-47页
  一、 农民需求表达意识提升,但组织化程度低第45-46页
  二、 表达机制的传输不畅第46-47页
  三、 需求表达制度设计尚未完善第47页
 第五节 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监督机制第47-49页
  一、 信息不对称,制约监督机制的运行第47-48页
  二、 责任追究制度不到位,社会监督群体力量弱小第48-49页
第五章 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机制创新第49-57页
 第一节 观念:嵌入公共理性和现代公共文化理念第49-50页
  一、 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第49-50页
  二、 在挖掘民族文化的基础上,引入现代文化观念第50页
 第二节 制度:创新适应农村公共文化发展与繁荣的体制与机制第50-54页
  一、 实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分类供给机制第50-51页
  二、 优化农村公共文化的筹资机制第51-52页
  三、 健全农村公共文化的需求表达机制第52-54页
 第三节 文化基础设施:完善维护与保障机制第54-55页
  一、 完善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制度第54-55页
  二、 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育第55页
 第四节 政策运行:加强供给过程的监管第55-57页
  一、 建立对公共文化专项资金的监管第55-56页
  二、 建立责任监督机制第56-57页
结论第57-58页
参考文献第58-62页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2-63页
致谢第63-65页

论文共6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地方政府合作创议研究:机理与过程
下一篇:基于工薪利益的农民工抗争行为研究--以讨薪事件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