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工感染绵羊痘病毒甘肃流行株在绵羊体内的分布及病理学研究
| 摘要 | 第1-10页 |
| 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| 1 文献综述 | 第12-24页 |
| ·绵羊痘病毒(SPV)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4页 |
| ·绵羊痘病毒的一般特征 | 第12-13页 |
| ·分类地位 | 第13-14页 |
| ·分子生物学特征 | 第14页 |
| ·绵羊痘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| 第14-20页 |
| ·临床症状 | 第14-15页 |
| ·组织病理学变化 | 第15页 |
| ·疫苗研究 | 第15-17页 |
| ·诊断与防控 | 第17-20页 |
| ·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| 第20-21页 |
| ·原位PCR技术的研究进展 | 第21-23页 |
| ·原位PCR技术概述 | 第21-22页 |
| ·原位PCR在医学中的应用和展望 | 第22-23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3-24页 |
| 2 材料与方法 | 第24-34页 |
| ·材料、试剂与仪器 | 第24-27页 |
| ·毒株 | 第24页 |
| ·实验动物 | 第24页 |
| ·实验试剂及配制方法 | 第24-26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26-27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7-29页 |
| ·病毒的复壮 | 第27页 |
| ·动物感染实验 | 第27页 |
| ·实验材料的采集 | 第27-28页 |
| ·临床症状及病理剖解观察 | 第28页 |
| ·组织病理学观察 | 第28页 |
| ·超微病理学观察 | 第28-29页 |
| ·SPV原位PCR方法的建立 | 第29-32页 |
| ·引物及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| 第29页 |
| ·引物及探针的特异性检测 | 第29-30页 |
| ·载玻片处理 | 第30-31页 |
| ·石蜡切片的处理 | 第31页 |
| ·暴露DNA核酸片段 | 第31页 |
| ·PCR扩增 | 第31页 |
| ·原位杂交 | 第31-32页 |
| ·杂交后显色 | 第32页 |
| ·原位PCR结果分析与判断标准 | 第32页 |
| ·对照实验 | 第32-33页 |
| ·阴性对照 | 第32-33页 |
| ·阳性对照 | 第33页 |
| ·空白对照 | 第33页 |
| ·组织切片消化条件的优化 | 第33-34页 |
| 3 结果 | 第34-39页 |
| ·临床症状的变化 | 第34页 |
| ·组织病理学变化 | 第34-35页 |
| ·超微病理学变化 | 第35页 |
| ·SPV在绵羊体内的动态分布 | 第35-39页 |
| ·引物特异性检测 | 第35-36页 |
| ·探针特异性检测结果 | 第36页 |
| ·痘病毒抗原在绵羊体内的动态分布 | 第36-39页 |
| 4 讨论 | 第39-45页 |
| ·临床症状 | 第39页 |
| ·组织病理学 | 第39-40页 |
| ·超微病理学 | 第40页 |
| ·原位PCR方法的建立和优化 | 第40-43页 |
| ·间接原位PCR方法的选择 | 第40-41页 |
| ·切片的处理 | 第41页 |
| ·组织的固定 | 第41-42页 |
| ·组织的消化 | 第42页 |
| ·探针的浓度 | 第42页 |
| ·PCR扩增的优化 | 第42-43页 |
| ·原位杂交 | 第43页 |
| ·绵羊痘病毒在绵羊体内动态分布规律的探讨 | 第43-45页 |
| 5 结论 | 第45-4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6-51页 |
| 附录 | 第51-61页 |
| 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