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程机械再制造可行性分析及评估系统开发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7页 |
| 目录 | 第7-11页 |
| 1 绪论 | 第11-16页 |
| ·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| ·论文课题的来源 | 第13-14页 |
| ·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| 第14-15页 |
| ·本文的组织结构 | 第15-16页 |
| 2 工程机械再制造概况 | 第16-32页 |
| ·再制造的定义 | 第16-17页 |
| ·再制造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| 第17-21页 |
| ·再制造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| 第17-20页 |
| ·再制造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| 第20-21页 |
| ·工程机械的定义 | 第21-23页 |
| ·工程机械再制造的理论 | 第23-30页 |
| ·再制造对象的分类及其特征 | 第23-24页 |
| ·再制造的关键技术 | 第24-26页 |
| ·全寿命周期 | 第26-27页 |
| ·与传统制造的关系 | 第27页 |
| ·与传统维修的关系 | 第27-29页 |
| ·工程机械再制造的步骤 | 第29-30页 |
| ·国外工程机械再制造业的发展概况 | 第30-31页 |
| ·美国工程机械再制造业 | 第30-31页 |
| ·日本工程机械再制造业 | 第31页 |
| ·欧洲工程机械再制造业 | 第3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| 3 我国实施工程机械再制造的可行性分析 | 第32-49页 |
| ·工程机械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| 第32-37页 |
| ·工程机械发展与 GDP 的相关性 | 第32-33页 |
| ·工程机械发展与社会固投的相关性 | 第33-34页 |
| ·近年中国工程机械销售情况分析 | 第34-37页 |
| ·我国实施工程机械再制造的可行性 | 第37-40页 |
| ·保有量大确保了再制造原材料的来源 | 第39页 |
| ·再制造技术发展保证了再制造产品先进性 | 第39-40页 |
| ·庞大的需求满足了再制造产品的市场 | 第40页 |
| ·我国实施工程机械再制造效益分析 | 第40-42页 |
| ·生态环境效益 | 第40-41页 |
| ·社会效益 | 第41-42页 |
| ·经济效益 | 第42页 |
| ·我国实施工程机械再制造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| 第42-46页 |
| ·再制造标准 | 第42-43页 |
| ·旧件回收 | 第43-44页 |
| ·技术设计及更新 | 第44-45页 |
| ·质量检测及控制 | 第45页 |
| ·再制造产品推销 | 第45页 |
| ·物流网络规划 | 第45页 |
| ·专业人才的培养 | 第45-46页 |
| ·再制造的业务模式 | 第46页 |
| ·我国工程机械发展的 SWOT 分析 | 第46-4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| 4 工程机械可再制造性分析 | 第49-56页 |
| ·可再制造性概念及影响因素 | 第49-50页 |
| ·可再制造性定性评估 | 第50页 |
| ·可再制造性定量评估 | 第50页 |
| ·可再制造性评估方法 | 第50-53页 |
| ·模糊理论评估法 | 第50-51页 |
| ·层次分析法 | 第51-52页 |
| ·综合法 | 第52-53页 |
| ·本文采用的评估方法 | 第53-5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| 5 工程机械再制造评估系统开发 | 第56-64页 |
| ·开发原则及开发目标 | 第56页 |
| ·评估系统开发原则 | 第56页 |
| ·评估系统开发目标 | 第56页 |
| ·应用软件介绍 | 第56-57页 |
| ·VisualBasic | 第56-57页 |
| ·MicrosoftOfficeAccess | 第57页 |
| ·评估系统结构方案 | 第57-58页 |
| ·人机交互模块 | 第57页 |
| ·数据库模块 | 第57页 |
| ·评估计算模块 | 第57页 |
| ·系统维护模块 | 第57-58页 |
| ·帮助模块 | 第58页 |
| ·评估系统功能界面 | 第58-63页 |
| ·系统登陆界面 | 第58-59页 |
| ·系统主界面 | 第59-60页 |
| ·各评估模块界面 | 第60-6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| 6 评估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建立及实例 | 第64-85页 |
| ·经济性模块的建立 | 第64-67页 |
| ·再制造费用的分析 | 第64-65页 |
| ·再制造费用的定义及计算 | 第65-66页 |
| ·经济性评估模型 | 第66-67页 |
| ·技术性模块的建立 | 第67-69页 |
| ·再制造技术性的分析 | 第67页 |
| ·再制造技术性的定义及计算 | 第67-69页 |
| ·技术性评估模型 | 第69页 |
| ·环境性模块的建立 | 第69-72页 |
| ·再制造环境影响的分析 | 第69-70页 |
| ·再制造环境性评估的定义及计算 | 第70-72页 |
| ·环境性评估模型 | 第72页 |
| ·资源及能源模块的建立 | 第72-74页 |
| ·再制造资源及能源的分析 | 第72页 |
| ·再制造资源和能源评估的定义及计算 | 第72-74页 |
| ·资源和能源评估模型 | 第74页 |
| ·社会性模块的建立 | 第74-75页 |
| ·再制造社会性的分析 | 第74-75页 |
| ·再制造社会性的评估定义及计算 | 第75页 |
| ·社会性评估模型 | 第75页 |
| ·模块计算实例 | 第75-84页 |
| ·技术性评估 | 第75-79页 |
| ·经济性评估 | 第79-81页 |
| ·环境性评估 | 第81-82页 |
| ·资源及能源性评估 | 第82-83页 |
| ·社会性评估 | 第83页 |
| ·单个零部件评估结果 | 第83-84页 |
| ·综合性评估 | 第8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4-85页 |
| 7 总结与展望 | 第85-87页 |
| ·总结 | 第85-86页 |
| ·展望 | 第86-8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7-89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89-90页 |
| 致谢 | 第90-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