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绪论 | 第8-25页 |
一、选题意义 | 第8-12页 |
二、概念界定 | 第12-18页 |
(一) 高等教育与大学 | 第12-16页 |
(二) 现代化与高等教育现代化 | 第16-18页 |
三、学术回顾 | 第18-22页 |
四、研究思路 | 第22-25页 |
一、中央和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尝试 | 第25-36页 |
(一) 晚清时期的高等教育制度 | 第25-30页 |
(二) 张之洞督鄂与新式学堂的建立 | 第30-36页 |
二、高等教育现代化在政府管理教育职能重新定位中向前推进 | 第36-57页 |
(一) 从湖北军政府到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| 第37-40页 |
1. 短暂的湖北军政府及其教育举措 | 第37-38页 |
2. 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政策 | 第38-40页 |
(二) 北洋政府时期的教育行政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的建立 | 第40-45页 |
1. 北洋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 | 第40-42页 |
2. 湖北省教育行政的革新 | 第42-43页 |
3.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的建立 | 第43-45页 |
(三)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的发展 | 第45-51页 |
1. 武昌高师的初步发展 | 第45-47页 |
2. 武昌高师与五四运动 | 第47-51页 |
(四) 国立武昌师范大学与国立武昌大学 | 第51-57页 |
1. 学制变更与学校易名 | 第51-53页 |
2. “难产”的校长 | 第53-54页 |
3. 来之不易的经费 | 第54-57页 |
三、错综复杂的教育行政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缓慢发展 | 第57-66页 |
(一) 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改革与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的成立 | 第57-59页 |
(二) 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短暂推行 | 第59-62页 |
(三) 改建后的国立武汉大学 | 第62-66页 |
四、结语:对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府与政府关系的思考 | 第66-73页 |
附表 | 第73-75页 |
一、武汉大学历史沿革表(1913—1949) | 第73页 |
二、武汉大学主要负责人名录(1913—1949) | 第73页 |
三、晚清民国时期湖北省教育行政长官名录 | 第73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83页 |
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| 第83-84页 |
后记 | 第84-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