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·引言 | 第11-12页 |
·溶剂回收主要技术 | 第12-16页 |
·共沸剂筛选的研究 | 第13页 |
·醋酸-水共沸精馏过程分离技术 | 第13-14页 |
·醋酸-水-对二甲苯体系共沸精馏分离技术 | 第14页 |
·醋酸-水-醋酸甲酯体系共沸精馏分离技术 | 第14-15页 |
·醋酸-水-对二甲苯-醋酸甲酯体系共沸精馏分离技术 | 第15-16页 |
·本文拟采用技术 | 第16页 |
·化工过程模拟简介 | 第16-18页 |
·化工过程模拟的意义 | 第16-17页 |
·国内外化工过程模拟技术发展现状 | 第17页 |
·过程模拟软件Aspen 及其应用 | 第17-18页 |
·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水-醋酸-醋酸丙酯体系汽液平衡数据测定与关联 | 第20-28页 |
·汽液平衡数据的测定方法 | 第20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20-24页 |
·实验试剂 | 第20页 |
·实验装置 | 第20-22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22页 |
·实验数据测定 | 第22页 |
·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| 第22-24页 |
·热力学模型 | 第24-25页 |
·实验数据的关联与推算 | 第25-28页 |
·二元汽液平衡数据关联 | 第25-26页 |
·三元汽液平衡数据推算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 PTA 生产中溶剂脱水共沸精馏工艺技术模拟计算 | 第28-59页 |
·设计工艺方案 | 第28-30页 |
·工艺流程方案 | 第28-29页 |
·工艺主要特点 | 第29-30页 |
·溶剂脱水塔(T-101)模拟计算 | 第30-39页 |
·脱水塔分离条件及分离要求 | 第30页 |
·共沸剂加入量和回流比的确定 | 第30-31页 |
·物料进料位置的确定 | 第31-33页 |
·进料温度变化对脱水过程的影响 | 第33-35页 |
·进料醋酸浓度变化对脱水过程的影响 | 第35-37页 |
·操作工况 | 第37-39页 |
·对二甲苯回收塔(T-102)模拟计算 | 第39-44页 |
·模拟条件及模拟要求 | 第39页 |
·较佳回流比的确定 | 第39-40页 |
·物料进料位置的确定 | 第40页 |
·进料温度变化对精馏过程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·进料量变化对精馏过程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·操作工况 | 第43-44页 |
·废水分离塔(T-104)模拟计算 | 第44-49页 |
·模拟分离条件和分离要求 | 第44-45页 |
·较佳回流比的确定 | 第45页 |
·物料进料位置的确定 | 第45-46页 |
·进料温度变化对精馏过程的影响 | 第46页 |
·进料量变化对精馏过程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·操作工况 | 第47-49页 |
·醋酸甲酯回收塔(T-103)模拟计算 | 第49-56页 |
·模拟分离条件及分离要求 | 第49页 |
·较佳回流比的确定 | 第49页 |
·物料进料位置的确定 | 第49-50页 |
·进料温度变化对精馏过程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·进料量变化对精馏过程的影响 | 第51-54页 |
·操作工况 | 第54-56页 |
·实验验证研究 | 第56-59页 |
·化学试剂及原料 | 第56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56页 |
·溶剂脱水塔精馏分离效果实验验证 | 第56-57页 |
·对二甲苯回收塔精馏分离效果实验验证 | 第57页 |
·废水分离塔精馏分离效果实验验证 | 第57-59页 |
第四章 溶剂脱水共沸精馏工艺技术工业放大设计 | 第59-72页 |
·物料衡算 | 第59-61页 |
·热量衡算 | 第61页 |
·带控制点的流程图 | 第61页 |
·塔器设计计算 | 第61-67页 |
·塔器和填料的选择 | 第61页 |
·操作压力的选择 | 第61-64页 |
·实际塔板数估算 | 第64-65页 |
·塔径估算 | 第65-66页 |
·填料层高度计算 | 第66页 |
·压降计算 | 第66-67页 |
·填料持液量 | 第67页 |
·塔器主要参数表 | 第67-68页 |
·换热器工艺规格 | 第68页 |
·工艺配管选用设计 | 第68页 |
·工艺泵选用设计 | 第68页 |
·工业贮罐选用设计 | 第68-70页 |
·经济效益预测 | 第70-72页 |
·回收收益 | 第70-71页 |
·成本估算 | 第71页 |
·经济效益预测 | 第71-72页 |
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72-74页 |
·结论 | 第72-73页 |
·展望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7页 |
符号说明 | 第77-78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| 第78-79页 |
致谢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