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程项目质量风险评价研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1 绪论 | 第9-14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·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本文创新性 | 第11页 |
·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2页 |
·论文框架 | 第12-14页 |
2 工程质量风险管理概述 | 第14-24页 |
·工程质量风险管理相关概念 | 第14-16页 |
·工程质量的管理体系 | 第14页 |
·工程项目的质量风险管理风险机制 | 第14-15页 |
·工程项目质量风险管理的特点 | 第15-16页 |
·工程质量风险控制方法 | 第16页 |
·工程质量风险管理发展历程 | 第16-19页 |
·国外工程质量风险管理概述 | 第16-18页 |
·我国工程质量风险管理发展历程 | 第18-19页 |
·工程质量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| 第19-24页 |
·工程质量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| 第19-20页 |
·因子分析方法应用现状 | 第20页 |
·工程质量风险评价指标研究综述 | 第20-22页 |
·工程质量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 | 第22-24页 |
3 工程质量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 | 第24-33页 |
·工程项目质量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| 第24-27页 |
·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过程 | 第24-25页 |
·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分析 | 第25-26页 |
·工程质量风险管理内容 | 第26-27页 |
·工程质量风险评价因素的因子分析 | 第27-32页 |
·因子分析的优点 | 第27-28页 |
·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| 第28-29页 |
·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模型 | 第29-32页 |
·应用因子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| 第32-33页 |
·原始指标是否需要转换处理 | 第32页 |
·因子模型应选取几个因子进行评价分析 | 第32页 |
·初始公共因子是否需要旋转 | 第32-33页 |
4 工程质量风险控制因素的确定 | 第33-47页 |
·质量风险控制指标的建立 | 第33-36页 |
·质量风险控制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| 第33-35页 |
·工程质量风险评价指标的定义 | 第35-36页 |
·质量风险控制指标分析 | 第36-42页 |
·原始数据整理 | 第36-38页 |
·初始化指标 | 第38-39页 |
·主成分分析 | 第39-40页 |
·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、贡献率 | 第40-42页 |
·因子分析 | 第42-44页 |
·共同度分析 | 第42页 |
·载荷分析 | 第42-44页 |
·各因子的解释 | 第44页 |
·质量风险控制指标的分类 | 第44-47页 |
5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工程项目质量风险评价 | 第47-58页 |
·数据的获取 | 第47页 |
·打分依据 | 第47页 |
·工程项目质量风险评价——以西安某工程项目为例 | 第47-57页 |
·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| 第47-53页 |
·模糊判断矩阵的确定 | 第53-54页 |
·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价 | 第54-57页 |
·计算结果分析 | 第57-58页 |
6 工程质量风险管理的建议与措施 | 第58-63页 |
·加强对重要环节的控制 | 第58-59页 |
·确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 | 第58页 |
·进场材料的质量风险控制 | 第58页 |
·严把工程验收环节 | 第58页 |
·资料管理 | 第58-59页 |
·工程签证 | 第59页 |
·加强对主要影响因素的控制 | 第59-60页 |
·人的控制 | 第59页 |
·机械设备的控制 | 第59-60页 |
·材料的控制 | 第60页 |
·方法的控制 | 第60页 |
·环境监控 | 第60页 |
·重视和应用质量统计数据 | 第60-62页 |
·质量数据收集和分析 | 第61页 |
·其他质量记录的收集和分析 | 第61-62页 |
·充分发挥质量监督作用 | 第62-63页 |
·发挥政府部门的质量监督作用 | 第62页 |
·发挥监理的作用 | 第62-63页 |
7 结论 | 第63-64页 |
·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性成果 | 第63页 |
·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-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