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--环境生物学论文--环境植物学论文

不同作物根系吸收多环芳烃(菲)的差异研究

摘要第1-9页
ABSTRACT第9-11页
第一章 多环芳烃的植物吸收及其影响因素(代文献综述)第11-25页
 摘要第11页
 1 引言第11-12页
 2 多环芳烃污染概况第12页
   ·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来源第12页
   ·环境中多环芳烃的危害第12页
 3 多环芳烃污染的治理第12-14页
   ·化学修复第12-13页
   ·微生物修复第13页
   ·植物修复第13-14页
 4 多环芳烃的植物吸收第14-17页
   ·多环芳烃污染物进入植物的途径第14-15页
     ·植物叶片吸收第14页
     ·植物根系吸收第14-15页
   ·影响植物吸收多环芳烃的因素第15-17页
     ·多环芳烃的理化性质第15-16页
     ·土壤的理化性质第16页
     ·植物种类与生理状况第16-17页
 5 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第17-18页
 参考文献第18-25页
第二章 不同作物根系吸收PAHs动力学特征差异第25-37页
 摘要第25-26页
 1 材料与方法第26-27页
   ·供试材料第26页
   ·试验设计第26-27页
   ·测定方法第27页
   ·数据统计第27页
 2 结果第27-34页
   ·菲吸收量、吸收速率与时间的关系第27-29页
   ·水培液中菲浓度的时间动态第29-30页
   ·作物根系菲吸收的浓度依赖性第30-32页
   ·菲在不同作物体内的迁移第32-33页
   ·根系吸收PHE时介质pH的变化第33-34页
 3 小结第34页
 参考文献第34-37页
第三章 不同作物根系吸收PAHs时膜电位的变化第37-47页
 摘要第37页
 1 材料与方法第37-39页
   ·供试作物材料第37-38页
   ·种子萌发与幼苗培养第38页
   ·膜电位的测定第38-39页
     ·微电极的制作第38页
     ·膜电位的测定第38-39页
   ·数据统计第39页
 2 结果与讨论第39-44页
   ·三种作物根系在缓冲液中的静息膜电位第39页
   ·菲吸收过程中细胞膜电位的变化第39-40页
   ·菲浓度对膜电位去极化的影响第40-41页
   ·pH对菲吸收与膜电位去极化的影响第41-43页
   ·抑制剂对去极化的影响第43-44页
     ·二硝基酣(2,4-DNP)对去极化旳影响第43页
     ·钒酸盐对去极化的影响第43-44页
 3 小结第44-45页
 参考文献第45-47页
第四章 不同作物根系吸收PAHs的酶学效应第47-63页
 摘要第47-48页
 1 材料与方法第48-52页
   ·供试材料第48页
   ·试验设计第48-49页
   ·测定方法第49-51页
     ·根系NR活性的测定第49页
     ·质膜 iT-ATPase 活性第49-50页
     ·丙酮酸接化酶PEPase活性第50-51页
     ·焦磷酸化酶PPase活性第51页
   ·数据统计第51-52页
 2 结果与讨论第52-60页
   ·PHE对根系NR的影响第52-54页
   ·PHE对根系H~+-ATP酶的影响第54-56页
   ·PHE对根系PEPase的影响第56-58页
   ·PHE对根系PPase的影响第58-60页
   ·不同作物酶活与反应体系中PHE之间的关系第60页
 3 小结第60-61页
 参考文献第61-63页
第五章 根成分、构型与菲吸收之间的关系第63-77页
 摘要第63页
 1 材料与方法第63-65页
   ·供试材料第63-64页
   ·试验设计第64页
     ·不同苗龄的作物根系形态与菲吸收第64页
     ·不同作物根系成分与菲吸收第64页
   ·测定方法第64-65页
     ·作物根系菲含量的测定第64页
     ·根系形态学特性参数测定方法第64页
     ·作物根系成分的测定第64-65页
   ·数据统计第65页
 2 结果与讨论第65-73页
   ·根系形态参数与菲吸收的关系第65-69页
   ·根系成分与菲吸收的关系第69-71页
   ·作物根系吸收积累PAHs与根构型参数、成分含量之间的关系拟合第71-73页
 3 小结第73-74页
 参考文献第74-77页
全文结论第77-79页
论文创新点第79-81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1-83页
致谢第83页

论文共8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异丙隆和重金属镉复合污染对莱茵衣藻生物毒性的影响
下一篇:己唑醇在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动态及环境行为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