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地下水论文

浑河傍河区地下水氮污染来源贡献识别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0页
第1章 引言第10-20页
   ·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1-16页
     ·氮素迁移转化研究现状第11页
     ·Hydrus 对土壤氮素迁移模拟研究现状第11-14页
     ·Modflow 数值模拟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 ·贡献识别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·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6-17页
   ·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7-20页
     ·研究内容第17页
     ·研究思路第17-18页
     ·技术路线第18-20页
第2章 研究区概况第20-40页
   ·自然环境概况第20-23页
     ·自然地理第20页
     ·气象条件第20-21页
     ·水文条件第21-23页
   ·地质概况第23-24页
     ·地层第23页
     ·地形地貌第23-24页
   ·水文地质概况第24-27页
     ·地下水赋存类型第24页
     ·地下水补、径、排特征第24-26页
     ·地下水水位变化特征第26-27页
   ·野外工作及室内试验第27-32页
     ·野外采样工作第27-28页
     ·地表入渗试验第28-30页
     ·粗颗粒介质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实验第30-32页
   ·环境污染概况第32-39页
     ·地表水、地下水氮素污染特征第32-37页
     ·污染源分布特征第37-39页
   ·小结第39-40页
第3章 地表氮污染垂向入渗模拟第40-72页
   ·基本思路第40页
   ·Hydrus1D 软件介绍第40-41页
   ·概念模型第41-56页
     ·地层岩性分区第41-46页
     ·表层入渗系数分区第46-48页
     ·有机氮、氨氮、硝酸盐氮浓度分区第48-54页
     ·硝化/反硝化反应分区第54-56页
     ·综合分区第56页
   ·数值模型第56-65页
     ·水流模型第56-60页
     ·溶质运移模型第60-63页
     ·土壤剖面设置第63-65页
   ·结果分析与讨论第65-71页
     ·包气带底部氮素分布特征第65-67页
     ·包气带水分及氮素变化规律第67-71页
   ·小结第71-72页
第4章 地下水氮素迁移模拟及贡献率计算第72-97页
   ·基本思路第72页
   ·地下水系统数学模型第72-74页
     ·模拟软件第72-73页
     ·数学模型第73-74页
   ·地下水流动数值模型第74-87页
     ·模型离散化处理第74-75页
     ·含水层结构特征第75-76页
     ·边界条件第76-78页
     ·水文地质参数第78-80页
     ·源汇项第80-82页
     ·均衡区划分第82-83页
     ·水流场拟合第83-84页
     ·水均衡分析第84-87页
   ·氮素迁移转化数值模型第87-92页
     ·数学模型第87-89页
     ·概念模型第89-91页
     ·氮素浓度场拟合第91-92页
   ·均衡贡献率计算第92-96页
   ·小结第96-97页
第5章 结论与建议第97-99页
   ·结论第97-98页
   ·建议第98-99页
参考文献第99-104页
致谢第104-105页
附录第105页

论文共10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激励政策下清洁能源项目投资决策方法研究
下一篇:内陆湖泊蓝藻水华的遥感监测与评价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