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PIC光发射模块的光网络节点与控制技术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| ·引言 | 第9页 |
| ·光通信发展现状 | 第9-11页 |
| ·光子集成技术概述 | 第11-12页 |
| ·光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| 第12-16页 |
| ·线型拓扑结构 | 第12-13页 |
| ·星型拓扑结构 | 第13-14页 |
| ·环形拓扑结构 | 第14-15页 |
| ·总线拓扑结构 | 第15页 |
| ·网状拓扑结构 | 第15-16页 |
| ·光网络与光收发器 | 第16-17页 |
| ·论文工作安排 | 第17-18页 |
| 第二章 光通信网络架构分析 | 第18-26页 |
| ·ASON网络概述 | 第18-19页 |
| ·ASON网络体系结构 | 第19-21页 |
| ·管理层 | 第20页 |
| ·控制层 | 第20-21页 |
| ·传送层 | 第21页 |
| ·数据通信网 | 第21页 |
| ·ASON网络连接类型 | 第21-23页 |
| ·永久连接 | 第21-22页 |
| ·交换连接 | 第22-23页 |
| ·软永久连接 | 第23页 |
| ·ASON的网络模型 | 第23-24页 |
| ·ASON的路由与信令 | 第24-25页 |
| ·ASON网络路由协议 | 第24页 |
| ·ASON网络信令协议 | 第24-25页 |
| ·小结 | 第25-26页 |
| 第三章 基于PIC光发射模块演示网络设计 | 第26-40页 |
| ·PIC光发射模块演示网络实现要求 | 第26页 |
| ·PIC光发射模块演示网络架构分析 | 第26-35页 |
| ·PIC光发射模块演示网络整体框架 | 第26-28页 |
| ·网络管理平面设计 | 第28-31页 |
| ·网络控制平面设计 | 第31-33页 |
| ·网络传送平面设计 | 第33-35页 |
| ·PIC光发射模块演示网络演示案例设计 | 第35-39页 |
| ·大数据业务迁移 | 第36-37页 |
| ·组播 | 第37-39页 |
| ·小结 | 第39-40页 |
| 第四章 双突发型光收发器的设计与实现 | 第40-56页 |
| ·概述 | 第40-41页 |
| ·突发光发送单元设计与实现 | 第41-45页 |
| ·突发激光驱动模块 | 第42页 |
| ·自动温度控制电路 | 第42-43页 |
| ·自动功率控制电路 | 第43-44页 |
| ·激光光源 | 第44页 |
| ·突发光发送单元原理图设计 | 第44-45页 |
| ·突发光接收单元设计与实现 | 第45-48页 |
| ·光电检测电路 | 第46页 |
| ·前置放大器 | 第46-47页 |
| ·限幅放大器 | 第47页 |
| ·升压电路 | 第47-48页 |
| ·突发光接收单元原理图设计 | 第48页 |
| ·双突发型光收发器PCB设计 | 第48-49页 |
| ·双突发型光收发器实物图 | 第49-50页 |
| ·双突发型光收发器测试 | 第50-54页 |
| ·发射光功率 | 第50页 |
| ·发射光谱 | 第50-51页 |
| ·误码率 | 第51-52页 |
| ·接收灵敏度和饱和光功率 | 第52-53页 |
| ·波形测试 | 第53-54页 |
| ·总结 | 第54页 |
| ·小结 | 第54-56页 |
| 第五章 全文总结 | 第56-5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8-60页 |
| 致谢 | 第60-61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