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8页 |
| 目录 | 第8-10页 |
| 1 背景综述 | 第10-20页 |
| ·虚假记忆的研究概述 | 第10-11页 |
| ·虚假记忆的研究方法 | 第11-13页 |
| ·重复再生法和系列再生法——Bartlett的早期虚假记忆研究 | 第11-12页 |
| ·误传信息干扰范式 | 第12页 |
| ·虚假记忆的经典研究范式——DRM范式 | 第12-13页 |
| ·虚假记忆的诱发机制理论模型 | 第13-16页 |
| ·内隐激活反应假说(Implicit Associative Response Hypothesis,IAR) | 第14页 |
| ·模糊痕迹理论(Fuzzy Trace Theory,FTT) | 第14-15页 |
| ·来源监测模型(Source Monitoring Framework,SMF) | 第15页 |
| ·激活/监控双加工模型(Activation Monitoring Theory,AMT) | 第15-16页 |
| ·关联虚假记忆 | 第16-18页 |
| ·关联虚假记忆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| ·关联虚假记忆的脑机制研究 | 第17-18页 |
| ·时间间隔对关联虚假记忆的影响 | 第18-20页 |
| 2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| 第20-23页 |
| ·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0-21页 |
| ·虚假记忆随时间变化的脑机制及信息加工过程不清晰 | 第20页 |
| ·虚假记忆与真实记忆的分离探讨尚不充分 | 第20-21页 |
| ·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| 第21页 |
| ·关联虚假记忆随时间变化的脑机制是什么? | 第21页 |
| ·时间间隔影响虚假记忆与真实记忆二者分离的表现是什么? | 第21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21-22页 |
| ·整体思路 | 第21-22页 |
| ·研究任务选择 | 第22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22页 |
| ·研究假设 | 第22页 |
| ·研究创新及意义 | 第22-23页 |
| 3 实验一 故事情境关联性虚假记忆的特点及脑机制 | 第23-29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23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| ·实验被试 | 第23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23-24页 |
| ·实验程序 | 第24页 |
| ·ERPs的记录与分析 | 第24页 |
| ·实验结果 | 第24-27页 |
| ·行为结果 | 第24-26页 |
| ·ERPs数据结果 | 第26-27页 |
| ·讨论 | 第27-29页 |
| ·故事情境关联虚假记忆与真实记忆:熟悉性加工的一致性效应 | 第27页 |
| ·故事情境关联虚假记忆与真实记忆:情节性信息提取的一致性效应 | 第27-28页 |
| ·故事情境关联虚假记忆与真实记忆:额叶后期监控提取加工的非一致性效应 | 第28-29页 |
| ·小结 | 第29页 |
| 4 实验二 故事情境关联虚假记忆时间间隔效应的特点及脑机制 | 第29-47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29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9-31页 |
| ·实验被试 | 第29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29-30页 |
| ·实验程序 | 第30页 |
| ·ERPs的记录和分析 | 第30-31页 |
| ·实验结果 | 第31-41页 |
| ·行为结果 | 第31-35页 |
| ·ERPs数据结果 | 第35-41页 |
| ·讨论 | 第41-47页 |
| ·行为结果讨论 | 第41-42页 |
| ·ERPs结果讨论 | 第42-47页 |
| 5 总讨论 | 第47-49页 |
| ·故事情境关联虚假记忆与真实记忆活动的差异 | 第47-48页 |
| ·时间间隔对故事情境关联性虚假记忆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| 6 结论 | 第49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5页 |
| 读研期间发表的的论文 | 第55-56页 |
| 后记 | 第56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