监察体制改革问题研究
——以T市为例
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1 绪论 | 第12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2-15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4 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19-23页 |
2.1 相关概念 | 第19-21页 |
2.1.1 监察 | 第19-20页 |
2.1.2 权力制约和权力监督 | 第20-21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21-23页 |
2.2.1 马克思人民主权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2.2 中国特色权力制约监督思想 | 第22-23页 |
3 监察体制改革概述 | 第23-29页 |
3.1 监察体制改革动因 | 第23-25页 |
3.1.1 行政监察制度概述 | 第23-24页 |
3.1.2 行政监察制度困境 | 第24-25页 |
3.2 监察体制改革进程及路径分析 | 第25-29页 |
3.2.1 监察体制改革工作进程 | 第25-26页 |
3.2.2 监察体制改革路径分析 | 第26-29页 |
4 T市监察体制改革工作分析 | 第29-38页 |
4.1 T市监察体制改革工作进程 | 第29-30页 |
4.2 T市监察体制运行机制分析 | 第30-35页 |
4.2.1 纪检监察合署办公机制 | 第30-31页 |
4.2.2 双重领导体制 | 第31-32页 |
4.2.3 内设机构配置 | 第32-33页 |
4.2.4 监察权权能配置 | 第33-35页 |
4.3 T市监察体制改革工作成效分析 | 第35-38页 |
4.3.1 形成了全新监察权 | 第35-36页 |
4.3.2 实现了监察对象全覆盖 | 第36页 |
4.3.3 加强了自身建设 | 第36-38页 |
5 T市监察体制改革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38-47页 |
5.1 存在问题 | 第38-44页 |
5.1.1 监察权权力配置有待优化 | 第38-41页 |
5.1.2 监察机关监督机制不够有力有效 | 第41-42页 |
5.1.3 协调衔接机制不够完善 | 第42-43页 |
5.1.4 监察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尚未健全 | 第43-44页 |
5.2 原因分析 | 第44-47页 |
5.2.1 地方配套制度设计存在地域差异 | 第44-45页 |
5.2.2 监察权作为公权力所具有的内在扩张性 | 第45-46页 |
5.2.3 监察人事管理制度的复杂性 | 第46-47页 |
6 域外监察体制经验的启示 | 第47-53页 |
6.1 域外监察体制概述 | 第47-50页 |
6.1.1 香港廉政公署制度 | 第47-48页 |
6.1.2 瑞典议会监察专员制度 | 第48-49页 |
6.1.3 新加坡贪污调查局制度 | 第49-50页 |
6.2 域外经验的启示 | 第50-53页 |
6.2.1 建立完善监察法律体系 | 第50-51页 |
6.2.2 保证监察机构的独立权威高效 | 第51页 |
6.2.3 构建严密的内外监督机制 | 第51-53页 |
7 深化监察体制改革的对策 | 第53-60页 |
7.1 健全以监察法为核心的配套法规制度建设 | 第53-54页 |
7.2 提高监察对象全覆盖的“质”与“量” | 第54页 |
7.3 优化监察权力运行机制 | 第54-56页 |
7.3.1 优化双重领导体制 | 第54-55页 |
7.3.2 优化监察权结构配置 | 第55-56页 |
7.3.3 健全协调衔接机制 | 第56页 |
7.4 完善对监察机关的监督制约机制 | 第56-58页 |
7.4.1 健全内控机制 | 第56-57页 |
7.4.2 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| 第57-58页 |
7.5 建设专业化监察干部队伍 | 第58-60页 |
7.5.1 注重监察干部职业伦理建设 | 第58页 |
7.5.2 加强监察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 | 第58-60页 |
结语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