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5页 |
·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 | 第10-15页 |
·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·基本概念的主要内涵 | 第15-20页 |
·劳资关系的含义 | 第15-17页 |
·马克思主义的劳资关系理论 | 第17-19页 |
·中共对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| 第19-20页 |
·相关问题的说明 | 第20-25页 |
·研究时限的界定 | 第20-21页 |
·个案的选择缘由 | 第21-22页 |
·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| 第22-25页 |
第2章 建国初期新型劳资关系在成都的建立 | 第25-37页 |
·进城初期成都劳资关系的初步调整 | 第25-29页 |
·进城初期的混乱局面 | 第25-27页 |
·劳资两利政策法规的制订与落实 | 第27-29页 |
·统一财经后成都劳资关系的二次整合 | 第29-33页 |
·劳资关系的再度紧张 | 第29-30页 |
·劳资协商会议在成都的设立 | 第30-32页 |
·对私营工商业的救济与扶植 | 第32-33页 |
·劳资两利原则下新型劳资关系的初步建立 | 第33-37页 |
·新型劳资关系的主要特点 | 第34-35页 |
·新型劳资关系潜藏之隐忧 | 第35-37页 |
第3章 三反五反运动后劳资关系的转折与调适 | 第37-49页 |
·运动初期成都劳资关系的巨大转折 | 第37-42页 |
·劳资矛盾的迅速激化 | 第37-40页 |
·成都市政府的纠偏尝试 | 第40-42页 |
·运动结束后成都劳资关系的重新调适 | 第42-45页 |
·劳资集体合同的订立与修订 | 第42-44页 |
·成都私营工商业的再度调整 | 第44-45页 |
·新型劳资关系在成都的有限恢复 | 第45-49页 |
·成都劳资关系的新变化 | 第46-47页 |
·难以抚平的创伤 | 第47-49页 |
第4章 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劳资关系的暂时终结 | 第49-65页 |
·总路线公布后成都劳资关系的新动向 | 第49-53页 |
·劳资关系的再度波动 | 第49-51页 |
·总路线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展开 | 第51-53页 |
·社会主义改造初期成都劳资关系的曲折发展 | 第53-59页 |
·资产阶级的进与退 | 第53-54页 |
·公私合营开始后劳资关系的持续动荡 | 第54-56页 |
·劳资调整政策的艰难施行 | 第56-59页 |
·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劳资关系在成都的暂时终结 | 第59-65页 |
·合营高潮下的劳资双方 | 第59-61页 |
·公私合营方针的进一步调整 | 第61-63页 |
·劳资关系走向终结 | 第63-65页 |
第5章 结语 | 第65-72页 |
·值得汲取的宝贵经验 | 第65-67页 |
·应当反思的历史教训 | 第67-69页 |
·对新时期的启示——基于成都劳资关系现状的若干思考 | 第69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8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