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8-17页 |
| ·课题背景 | 第8-12页 |
| ·前言 | 第8页 |
| ·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概述 | 第8-9页 |
| ·课题提出的背景 | 第9-12页 |
| ·发展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| ·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| 第16页 |
| ·研究的内容 | 第16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6-17页 |
| 第2章 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代替柴油发电机的可行性 | 第17-24页 |
| ·建筑用电负荷分级 | 第17页 |
| ·一级(含特别重要)负荷 | 第17页 |
| ·二级负荷 | 第17页 |
| ·三级负荷 | 第17页 |
| ·应急电源和备用电源的分类和设置原则 | 第17-19页 |
| ·应急电源和备用电源的分类 | 第18页 |
| ·自备(应急)电源的设置原则 | 第18页 |
| ·应急电源类型的选择 | 第18-19页 |
| ·柴油发电机组的选择 | 第19页 |
| ·三联供机组代替柴油发电机组的可行性 | 第19-23页 |
| ·技术可行性 | 第19-23页 |
| ·经济可行性 | 第2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| 第3章 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能源站选址 | 第24-40页 |
| ·能源站选址考虑因素 | 第24-26页 |
| ·电能输送 | 第24页 |
| ·冷热输送 | 第24页 |
| ·建筑安全间距 | 第24-26页 |
| ·常规变配电所选址的方法 | 第26-28页 |
| ·等效负荷矩方法 | 第28-39页 |
| ·负荷矩概念 | 第28-30页 |
| ·等效负荷矩方法的提出 | 第30-33页 |
| ·等效负荷矩方法选址模型的建立 | 第33-36页 |
| ·应用举例 | 第36-39页 |
| ·能源站选址的确定 | 第3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| 第4章 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代替柴油发电机的容量选择 | 第40-51页 |
| ·项目概况 | 第40-41页 |
| ·冷热电负荷的逐时分析 | 第41-46页 |
| ·软件模拟 | 第41-44页 |
| ·统计推导 | 第44-46页 |
| ·用电负荷估算 | 第46-47页 |
| ·应急电源容量计算 | 第47-48页 |
| ·三联供系统的容量配置 | 第48-50页 |
| ·发电机容量的选择 | 第49页 |
| ·系统运行方式的选择 | 第49-50页 |
| ·系统设备组成 | 第5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| 第5章 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与常规系统对比分析 | 第51-57页 |
| ·评价标准 | 第51页 |
| ·方案介绍 | 第51-52页 |
| ·方案比较 | 第52-55页 |
| ·经济性 | 第52-54页 |
| ·节能性 | 第54页 |
| ·环保性 | 第54-55页 |
| ·综合评价 | 第55-5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|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7-59页 |
| ·结论 | 第57-58页 |
| ·展望 | 第58-5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| 致谢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