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9页 |
| 缩略词表 | 第9-11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1-31页 |
| ·DEC-205分子简介 | 第11-15页 |
| ·DEC-205作为抗原识别受体的发现 | 第11-13页 |
| ·DEC-205抗原递呈途径的研究 | 第13-15页 |
| ·DEC-205靶向抗体的免疫调节机制 | 第15-20页 |
| ·DEC-205靶向抗体在静息状态下诱导免疫耐受 | 第15-16页 |
| ·DEC-205靶向抗体在共刺激信号下增强免疫反应 | 第16-17页 |
| ·DEC-205靶向抗体递呈抗原途径的选择 | 第17-18页 |
| ·DEC-205靶向抗体刺激HIV患者细胞免疫应答 | 第18-20页 |
| ·抗体人源化方法综述 | 第20-25页 |
| ·基于理性化设计的抗体人源化方法 | 第21-23页 |
| ·基于经验的抗体人源化方法 | 第23-25页 |
| ·分子模拟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| 第25-31页 |
| ·分子模拟技术的理论基础 | 第25-26页 |
| ·同源建模的原理与方法 | 第26-28页 |
| ·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原理与方法 | 第28-29页 |
| ·分子对接的原理与方法 | 第29-31页 |
| 第二章 抗DEC-205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表达检测体系的建立 | 第31-53页 |
| ·前言 | 第31-32页 |
| ·材料方法 | 第32-40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32-33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33-40页 |
| ·实验结果 | 第40-50页 |
| ·DEC-1和DEC-S抗原表达 | 第40-43页 |
| ·大鼠免疫以及抗体制备 | 第43页 |
| ·1-17-2单克隆抗体亚型的鉴定 | 第43页 |
| ·1-17-2单克隆抗体识别人DC细胞 | 第43-45页 |
| ·1-17-2抗体诱导DC内吞现象 | 第45-46页 |
| ·1-17-2抗体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| 第46-49页 |
| ·1-17-2抗体的体外重组表达 | 第49-50页 |
| ·讨论 | 第50-52页 |
| ·小结 | 第52-53页 |
| 第三章 DEC-205单克隆抗体的人源化改造 | 第53-85页 |
| ·前言 | 第53-55页 |
| ·材料方法 | 第55-61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55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55-61页 |
| ·实验结果 | 第61-82页 |
| ·抗体可变区序列分析 | 第61-63页 |
| ·1-17-2 Fab模型的构建 | 第63-65页 |
| ·人源化改造整体策略 | 第65-66页 |
| ·基于表位扫描的人源化替换 | 第66-69页 |
| ·人源化抗体的构建及亲和力检测 | 第69-71页 |
| ·人源化抗体的优化策略 | 第71-72页 |
| ·人源化替换突变体模型的构建 | 第72页 |
| ·关键位点氨基酸的确定 | 第72-75页 |
| ·关键位点氨基酸的分析 | 第75-77页 |
| ·优化抗体的构建及亲和力检测 | 第77-80页 |
| ·优化抗体诱导DC的内吞现象 | 第80-82页 |
| ·讨论 | 第82-84页 |
| ·小结 | 第84-85页 |
| 第四章 1-17-2 Fab与DEC-S结合位点的分析 | 第85-97页 |
| ·前言 | 第85-86页 |
| ·材料方法 | 第86-88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86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86-88页 |
| ·实验结果 | 第88-95页 |
| ·DEC-S模型的构建及退火模拟 | 第88页 |
| ·DEC-S的结构模型及其评估 | 第88-90页 |
| ·DEC-S与1-17-2 Fab的分子对接 | 第90-93页 |
| ·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位点的分析 | 第93-95页 |
| ·讨论 | 第95-96页 |
| ·小结 | 第96-9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7-108页 |
| 致谢 | 第108-10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