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论文--中国农业经济论文--农业部门经济论文--林业论文

福建省三明地区发展林下经济实证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2页
1. 绪论第12-18页
   ·研究背景第12-13页
   ·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-15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目的第13-14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·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5-18页
     ·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-16页
     ·技术路线第16-18页
2. 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实践进展第18-42页
   ·国内研究现状第18-28页
     ·林下经济现有文献研究第18-22页
     ·林下经济概念研究第22-28页
   ·国内林下经济实践进展第28-36页
     ·国内林下经济的发展历程第28-30页
     ·国内各地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现有政策概述第30-36页
   ·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第36-39页
     ·国外林下经济研究的主要特点第36-37页
     ·农林复合经营第37-39页
     ·社会林业第39页
   ·国外林下经济的实践情况第39-42页
3. 林下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第42-48页
   ·生态学理论第42-43页
     ·生态系统理论第42页
     ·生态位理论第42-43页
   ·经济学理论第43-45页
     ·生态经济学理论第43-44页
     ·土地经济学理论第44-45页
   ·社会学理论第45-48页
     ·可持续发展理论第45-46页
     ·社会林业理论第46-48页
4. 现阶段福建省三明地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第48-55页
   ·研究地区背景介绍第48-49页
   ·研究地区林下经济发展情况第49-52页
   ·研究地区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第52-54页
     ·忽视研究,规划简单第52页
     ·管理水平粗放第52页
     ·市场意识淡薄第52-53页
     ·农民畏惧风险,科技知识匮乏第53页
     ·销售渠道单一第53页
     ·规模较小第53页
     ·产业形态初级第53页
     ·缺乏企业参与第53-54页
     ·基础设施投入蔳弱第5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4-55页
5. 林下经济利益相关者分析第55-74页
   ·林下经济利益相关者界定第55-56页
   ·林下经济利益相关者识别第56-60页
     ·林下经济利益相关者初选第56页
     ·专家意见征询第56-57页
     ·专家意见的定量分析第57-60页
   ·林下经济利益相关者分类第60-68页
     ·分类方法第60-62页
     ·定量分类结果第62-68页
   ·林下经济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及博弈分析第68-73页
     ·林下经济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第68-69页
     ·林下经济核心利益相关者动态博弈分析第69-73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73-74页
6. 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内部影响因素分析第74-87页
   ·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第74-78页
   ·模型的选择与设计第78-79页
   ·农户参与林下经济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第79-81页
     ·变量选取与说明第79-80页
     ·模型估计第80页
     ·结果分析第80-81页
   ·农户参与林下经济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第81-85页
     ·变量选取与说明第81-82页
     ·模型估计第82页
     ·结果分析第82-83页
     ·林农参与林下经济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第83-8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85-87页
7. 基于SWOT的福建省林下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第87-103页
   ·SWOT分析方法第87页
   ·福建省发展林下经济的SWOT分析第87-93页
     ·优势分析第88-89页
     ·劣势分析第89-90页
     ·机遇分析第90-92页
     ·威胁分析第92-93页
   ·福建省林下经济的AHP-SWOT分析第93-99页
     ·方法选择第93-94页
     ·构建福建省林下经济层次结构模型及判断矩阵第94-97页
     ·一致性检验第97-99页
   ·福建省林下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第99-101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01-103页
8. 林下经济的顶层设计第103-111页
   ·顶层设计的涵义第103-104页
   ·林下经济顶层设计分析第104-105页
   ·林下经济顶层设计框架构建第105-108页
   ·福建省发展林下经济的政策建议第108-110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10-111页
9. 结论与展望第111-113页
   ·主要结论第111-112页
   ·创新之处第112页
   ·不足与展望第112-113页
参考文献第113-119页
个人简介第119-120页
导师简介第120-121页
致谢第121页

论文共12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与紫果云杉对气候的响应
下一篇:东北、内蒙古地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