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硅酸盐工业论文--玻璃工业论文--基础理论论文

光引发剂改性玻璃表面及其性能研究

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-5页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16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6-34页
   ·引言第16页
   ·光聚合技术第16页
   ·自组装分子层第16-21页
     ·脂肪酸单分子层第17-18页
     ·有机硅衍生物单分子层第18页
     ·金属和半导体表面吸附有机硫第18-19页
     ·硅表面的烷基单分子层第19-20页
     ·二磷酸多分子层第20页
     ·烷基硫醇和二硫化物第20-21页
     ·烷基硅氧烷第21页
   ·聚合物刷第21-25页
     ·制备聚合物刷方法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·聚苯乙烯刷第23页
       ·可控聚苯乙烯刷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·磁性聚合物刷第24页
       ·嵌段共聚物刷第24页
       ·纳米级聚合物膜第24页
     ·有机-无机杂化聚合物刷模型第24-25页
   ·蛋白质和细胞表面粘附第25-29页
     ·蛋白质吸附第25-26页
     ·抗非特异性吸附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·抗非特异性吸附自组装单分子层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·抗非特异性吸附聚合物刷第28页
     ·细胞粘附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·表面化学和细胞粘附第29页
     ·特定的吸附第29页
   ·图形应用程序第29-30页
     ·在立体空间中蛋白吸附和细胞粘附的可控性第29-30页
     ·光刻技术第30页
   ·硅烷偶联剂第30-31页
     ·硅烷偶联剂的应用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·基材的表面处理第31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界面的粘附第31页
       ·提高聚合物性能第31页
   ·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31-34页
     ·课题的研究意义第31-32页
     ·课题的研究内容第32-34页
第二章 玻璃基硅烷偶联剂与光引发剂的合成及其表征第34-57页
   ·概述第34-35页
   ·实验原料和仪器第35-36页
     ·实验原料第35-36页
     ·实验仪器第36页
   ·表征方法第36-38页
     ·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 ·核磁共振分析第37页
     ·紫外光谱分析第37页
     ·实时红外动力学分析第37-38页
     ·X 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(XPS)第38页
   ·实验过程第38-40页
     ·硅烷偶联剂与光引发剂的合成第38-40页
   ·实验结果和讨论第40-57页
     ·含硅光引发剂红外测试第40-42页
     ·含硅光引发剂 H-NMR 测试第42-44页
     ·含硅光引发剂实时红外测试第44-47页
     ·含硅光引发剂紫外测试第47-50页
     ·玻璃表面富羟基化第50页
     ·含硅光引发剂接枝到富羟基化玻璃第50-51页
     ·玻璃基含硅光引发剂紫外测试第51-55页
     ·玻璃基含硅光引发剂 XPS 测试第55-57页
第三章 玻璃基光聚合产物第57-61页
   ·玻璃基光聚合产物实时红外测试第57-58页
   ·玻璃基光聚合产物接触角测试第58-59页
   ·玻璃基光聚合产物 XPS 测试第59页
   ·玻璃基光聚合产物 AFM 测试第59-60页
   ·玻璃基光聚合产物耐候性测试第60-61页
第四章 结论第61-62页
参考文献第62-68页
致谢第68-70页
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0-72页
作者简介第72-74页
导师简介第74-75页
附表第75-76页

论文共7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ZSM-5和γ-Al2O3系列催化剂同时脱硫脱硝性能研究
下一篇:连续聚合反应牌号切换过渡过程的优化策略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