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8页 |
| 目录 | 第8-10页 |
| 引言 | 第10-11页 |
| 1. 保护规划研究进展 | 第11-18页 |
| ·基于物种的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规划 | 第11-12页 |
| ·基于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规划 | 第12-14页 |
| ·基于生态功能区的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规划 | 第14页 |
| ·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分析研究进展 | 第14-15页 |
| ·生物多样性系统保护规划方法 | 第15-16页 |
| ·讨论 | 第16-18页 |
| 2. 研究内容及方法概述 | 第18-22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| ·优先保护规划 | 第18页 |
| ·保护区分布适宜性评价 | 第18页 |
| ·保护空缺分析 | 第18页 |
| ·研究方法概述 | 第18-20页 |
| ·数据来源 | 第18-19页 |
| ·研究目标 | 第19页 |
| ·研究方法概述 | 第19-20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20-22页 |
| 3. 基于我国陆生濒危哺乳动物的生态功能区优先保护规划研究 | 第22-31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2-25页 |
| ·规划单元的设定 | 第22页 |
| ·物种潜在分布范围的预测 | 第22-23页 |
| ·保护目标的设定 | 第23-24页 |
| ·不可替代性值(Irreplaceable,IR)的计算 | 第24页 |
| ·保护优先性分析 | 第24-25页 |
| ·结果分析 | 第25-29页 |
| ·优先保护规划单元分析 | 第25-27页 |
| ·不同区域优先性分析 | 第27-29页 |
| ·优先保护规划单元的保护成效分析 | 第29页 |
| ·讨论 | 第29-31页 |
| ·物种潜在分布研究 | 第29页 |
| ·保护目标设定 | 第29-30页 |
| ·保护规划单元的选择 | 第30-31页 |
| 4. 基于陆生濒危哺乳动物的生态功能区保护评价及保护空缺分析 | 第31-39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31-32页 |
| ·保护现状评价方法 | 第31-32页 |
| ·保护空缺分析方法 | 第32页 |
| ·结果分析 | 第32-36页 |
| ·保护区分布的适宜性评价 | 第32-34页 |
| ·保护空缺分析 | 第34-36页 |
| ·讨论 | 第36-39页 |
| ·保护区数据统计 | 第36-37页 |
| ·现有保护规划有效性的评价体系 | 第37页 |
| ·保护空缺分析 | 第37页 |
| ·脆弱性分析研究 | 第37-38页 |
| ·保护规划可行性 | 第38-39页 |
| 5. 结论与建议 | 第39-44页 |
| ·研究结论 | 第39-41页 |
| ·优先保护规划 | 第39-40页 |
| ·保护区分布适宜性及保护区空缺分析 | 第40-41页 |
| ·研究建议 | 第41-42页 |
| ·东部地区增建为主,扩建为辅 | 第41页 |
| ·西部内陆地区扩建为主,增建为辅 | 第41页 |
| ·不同保护空缺区的保护区建设建议 | 第41-42页 |
| ·研究展望 | 第42-44页 |
| ·优先保护规划研究展望 | 第42页 |
| ·保护空缺分析研究展望 | 第42-4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4-47页 |
| 附录Ⅰ 陆生濒危哺乳动物保护规划选择的物种及濒危等级 | 第47-51页 |
| 附录Ⅱ 研究涉及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录 | 第51-70页 |
| 个人简介 | 第70-72页 |
| 导师简介 | 第72-74页 |
| 获得成果目录 | 第74-75页 |
| 致谢 | 第75-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