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2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4页 |
| ·色氨酸的理化性质及作用 | 第12-16页 |
| ·调节蛋白质合成 | 第12-13页 |
| ·色氨酸的应用 | 第13-14页 |
| ·色氨酸的生产方式 | 第14-15页 |
| ·基因工程和代谢工程在直接发酵法中的应用 | 第15-16页 |
| ·大肠杆菌中 L-色氨酸合代谢途径及调控机制 | 第16-20页 |
| ·大肠杆菌中 L-色氨酸合成代谢途径 | 第16-17页 |
| ·大肠杆菌中 L-色氨酸合成代谢调控机制 | 第17-20页 |
| ·基因敲除方式 | 第20-22页 |
| ·非复制型质粒载体敲除法 | 第20页 |
| ·温度敏感型质粒载体敲除法 | 第20-21页 |
| ·线形转化敲除法 | 第21-22页 |
| ·基因敲除筛选标记 | 第22-23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3-24页 |
| 第二章 用 Red 重组法构建大肠杆菌 pheA 和 tyrA 基因敲除菌的研究 | 第24-40页 |
| ·前言 | 第24-25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25-28页 |
| ·菌种及质粒 | 第25-26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26页 |
| ·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| 第26页 |
| ·主要仪器及设备 | 第26-27页 |
| ·本章引物 | 第27-28页 |
| ·其他 | 第28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8-35页 |
| ·重组打靶片段的构建 | 第28-33页 |
| ·重组菌株的构建 | 第33-35页 |
| ·实验结果及讨论 | 第35-39页 |
| ·PCR 扩增卡纳霉素抗性基因(Kan)片段 | 第35页 |
| ·pGM-Kan 质粒的构建 | 第35页 |
| ·重组 pGM-Kan 质粒的鉴定 | 第35-36页 |
| ·质粒 pUC57-Kan 的构建 | 第36-38页 |
| ·构建重组菌 | 第38-39页 |
| ·本章结论 | 第39-40页 |
| 第三章 用定向无痕技术敲除大肠杆菌 pheA 和 tyrA 基因的研究 | 第40-67页 |
| ·前言 | 第40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40-42页 |
| ·菌种及质粒 | 第40-41页 |
| ·培养基 | 第41页 |
| ·主要仪器及设备 | 第41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41页 |
| ·溶液 | 第41页 |
| ·引物 | 第41-42页 |
| ·其他 | 第42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2-53页 |
| ·质粒 pUC57-Kan-QDZ-SacB 的构建 | 第42-47页 |
| ·pheA 和 tyrA 基因定向无痕敲除 | 第47-50页 |
| ·pheA 和 tyrA 基因敲除对 L-色氨酸基因表达的影响 | 第50-53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53-66页 |
| ·pGM-Kan 质粒的构建 | 第53页 |
| ·pUC57-Kan 质粒的构建 | 第53-54页 |
| ·pUC57-Kan-SacB 质粒的构建 | 第54-56页 |
| ·pUC57-Kan-QDZ-SacB 质粒的构建 | 第56-57页 |
| ·第一次重组打靶片段的扩增 | 第57页 |
| ·第一次电转化及菌株筛选 | 第57-58页 |
| ·第一次重组菌株鉴定 | 第58-61页 |
| ·第二次重组打靶片段的扩增 | 第61-62页 |
| ·第二次电转化及菌株筛选 | 第62-63页 |
| ·第二次重组菌株鉴定 | 第63-65页 |
| ·第二次重组菌株 trpE 和 trpD 基因的表达量检测 | 第65-66页 |
| ·本章结论 | 第66-67页 |
| 第四章 pheA和tyrA基因敲除菌株的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 | 第67-73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67-69页 |
| ·菌种及培养基 | 第67页 |
| ·仪器设备及试剂 | 第67-68页 |
| ·发酵实验方法 | 第68页 |
| ·工程菌生长状态测定 | 第68页 |
| ·发酵液中葡萄糖残留量的测定 | 第68-69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69-72页 |
| ·培养液初始 pH 值对发酵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| ·不同装液量对发酵的影响 | 第70-7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| 结论与展望 | 第73-7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5-80页 |
| 导师简介 | 第80-81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81-82页 |
| 致谢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