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绪论 | 第7-10页 |
第一章 刑事证人的概念 | 第10-16页 |
第一节 英美法系对刑事证人概念的界定 | 第10页 |
第二节 大陆法系对刑事证人概念的界定 | 第10-11页 |
第三节 我国对刑事证人概念的界定 | 第11-16页 |
一、 证人是诉讼主体以外的第三人 | 第12页 |
二、 证人应当陈述直接感知的事实 | 第12-13页 |
三、 证人是向司法机关陈述之人 | 第13-14页 |
四、 证人应当是自然人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 | 第16-19页 |
第一节 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立法现状 | 第16页 |
第二节 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司法实践 | 第16-19页 |
第三章 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19-26页 |
第一节 立法的缺失与矛盾 | 第19-23页 |
一、 立法对于作证行为性质及方式的规定存在矛盾 | 第19-20页 |
二、 法律对证人资格的规定过于笼统,缺乏可操作性 | 第20页 |
三、 立法对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制裁措施规定存在缺失 | 第20-21页 |
四、 我国刑事诉讼尚未确立直接言词原则 | 第21页 |
五、 立法对保证证人出庭作证的责任归属规定不明确 | 第21页 |
六、 证人保护制度的不健全 | 第21-22页 |
七、 证人经济补偿制度的缺失 | 第22-23页 |
八、 证人奖励机制缺失 | 第23页 |
第二节 司法工作的误区 | 第23-24页 |
第三节 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 | 第24-26页 |
第四章 我国刑事证人出庭制度的完善 | 第26-37页 |
第一节 确立直接言词审理原则、传闻证据规则 | 第26-27页 |
一、 直接言词原则 | 第26-27页 |
二、 传闻证据规则 | 第27页 |
第二节 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并对拒绝出庭作证采取制裁性措施 | 第27-29页 |
一、 确立强制传唤措施 | 第28-29页 |
二、 确立拒证罪 | 第29页 |
第三节 增设证人作证特免权和证人豁免权制度 | 第29-32页 |
一、 证人作证特免权 | 第29-31页 |
二、 证人豁免权制度 | 第31-32页 |
第四节 建立完整的证人保护机制 | 第32-35页 |
一、 确立证人保护的对象和范围 | 第32-33页 |
二、 明确证人的保护机构 | 第33页 |
三、 完善证人保护措施 | 第33-35页 |
第五节 建立证人经济补偿制度及奖励机制 | 第35页 |
一、 证人经济补偿的范围 | 第35页 |
二、 证人经济补偿的主体 | 第35页 |
三、 证人出庭作证经济补偿的费用来源 | 第35页 |
四、 证人经济补偿的程序 | 第35页 |
第六节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证人社会服务计划 | 第35-37页 |
结论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0页 |
致谢 | 第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