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·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外有关研究发展现状 | 第12-17页 |
·国外有关研究发展现状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有关研究发展现状 | 第13-16页 |
·国内外有关研究发展现状述评 | 第16页 |
·有关研究的不足与借鉴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7-19页 |
·主要创新点 | 第19页 |
·研究作用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| 第20-27页 |
·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0-23页 |
·物流产业 | 第20页 |
·物流产业融合 | 第20-22页 |
·物流产业融合模式 | 第22-23页 |
·相关理论与方法基础 | 第23-27页 |
·决策的一般步骤 | 第23页 |
·伯努利的期望效用值理论 | 第23-24页 |
·动态博弈 | 第24-25页 |
·德尔菲法 | 第25-26页 |
·层次分析法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物流产业融合的现状分析 | 第27-31页 |
·我国物流产业融合现状 | 第27-29页 |
·我国物流业产业融合互动加快 | 第27页 |
·我国物流业的产业融合体现出了多样性与交叉性 | 第27-28页 |
·我国物流业的产业融合尚处于浅表层 | 第28-29页 |
·我国现阶段物流产业融合的主要问题 | 第29-30页 |
·对科技推动过于依赖 | 第29页 |
·企业主观能动性不足 | 第29-30页 |
·问题的主要原因 | 第30-31页 |
·对物流产业融合模式的认识不清 | 第30页 |
·缺少物流产业融合模式选择的方法指导 | 第30-31页 |
第四章 物流产业融合模式选择的目标、原则及流程 | 第31-36页 |
·物流产业融合模式选择的目标 | 第31-32页 |
·实现帕累托改进 | 第31-32页 |
·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| 第32页 |
·物流产业融合模式选择的原则 | 第32-33页 |
·系统分析的原则 | 第32页 |
·企业利益最大化原则 | 第32-33页 |
·可操作原则 | 第33页 |
·功能提升原则 | 第33页 |
·物流产业融合模式选择的流程 | 第33-36页 |
第五章 物流产业融合模式的确定和融合条件分析 | 第36-43页 |
·物流产业融合模式的确定 | 第36-40页 |
·物流产业融合模式的总体框架 | 第36页 |
·物流产业融合模式分析 | 第36-38页 |
·物流产业融合的主要模式 | 第38-40页 |
·物流产业融合条件分析 | 第40-43页 |
·物流产业融合的企业外部条件 | 第40-41页 |
·物流产业融合的企业内部条件 | 第41-43页 |
第六章 物流产业融合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模型构建和模型参数确定 | 第43-56页 |
·物流产业融合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模型构建 | 第43-50页 |
·完全信息下物流产业融合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模型构建 | 第43-45页 |
·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物流产业融合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模型构建 | 第45-49页 |
·物流产业融合模式选择博弈分析的拓展 | 第49-50页 |
·模型参数的确定 | 第50-56页 |
·物流产业融合价值水平的估算 | 第50-51页 |
·物流产业融合成功概率的估算 | 第51-55页 |
·其余模型参数的估算 | 第55-56页 |
第七章 算证分析-以 S 公司和 Q 公司为例 | 第56-63页 |
·公司的基本情况 | 第56页 |
·S 公司对物流产业融合模式的选择 | 第56-63页 |
·明确可供选择的融合模式 | 第56-57页 |
·对 S 公司和 Q 公司融合条件的分析 | 第57-58页 |
·S 公司与 Q 公司博弈模型的建立 | 第58-59页 |
·S 与 Q 博弈中模型参数的确定 | 第59-61页 |
·S 公司与 Q 公司关于物流产业融合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| 第61-63页 |
第八章 结论 | 第63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7页 |
在学研究成果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