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中国哲学论文--现代哲学(1919年~)论文--二十世纪哲学论文

杨献珍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次大论战

内容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8页
一、 绪论第8-12页
 (一) 研究价值第8-9页
 (二) 研究现状第9-11页
 (三) 研究方法第11页
 (四) 重点、难点、创新点第11-12页
二、 生平及人生经历第12-16页
 (一) 从参加反帝、反封建活动到接触马克思主义第12-13页
 (二) 从研究马克思主义到参加中国共产党第13页
 (三) “狱中红色党校”校长,马克思主义翻译家第13-14页
 (四) 北方局党校杰出领导人,马克思主义忠实传播者第14-15页
 (五) 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之一第15-16页
三、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次大论战第16-38页
 (一) 第一次论战:提出“综合经济基础论”第17-24页
  1.“综合经济基础论”提出的历史背景第17页
  2.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问题的不同看法第17-20页
  3.“综合经济基础论”的理论内涵第20-23页
  4.“综合经济基础论”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23-24页
 (二) 第二次论战:关于“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”的讨论第24-31页
  1.前代哲学家对“思维与存在同一性”的探索第24-25页
  2.我国关于“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”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第25-26页
  3.我国关于“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”问题论战的由来第26-27页
  4.我国学术界关于“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”争论的焦点第27-30页
  5.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判,造成严重的恶果第30-31页
  6.艾思奇与杨献珍论战的意义第31页
 (三) 第三次论战:“合二为一”与“一分为二”的论战第31-38页
  1.“合二而一”思想的历史考察第32页
  2.杨献珍对“合二为一”的推陈出新第32-33页
  3.我国关于“合二而一”与“一分为二”论战的导火线第33-34页
  4.我国学术界关于“合二为一”思想的不同观点第34-35页
  5.从学术讨论到对杨献珍的政治批判第35-36页
  6.毛泽东“一分为二”思想及晚年在“一分为二”思想上的理论失误第36-38页
四、 三次哲学论战值得吸取的教训第38-40页
参考文献第40-42页
致谢第42页

论文共4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晚唐道家政治哲学思想研究
下一篇:假冒伪劣产品盛行的伦理探析--以诚信为视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