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1 文献综述 | 第10-21页 |
| ·小蠹科(Scolytidae)的形态特征 | 第10-11页 |
| ·前胸背板 | 第10页 |
| ·鞘翅 | 第10-11页 |
| ·刻点 | 第11页 |
| ·毛被 | 第11页 |
| ·足距小蠹属(Xylosandrus)的由来 | 第11-12页 |
| ·食菌小蠹的贮菌器 | 第12-13页 |
| ·小蠹虫消化道的解剖结构 | 第13-14页 |
| ·食菌小蠹的习性和危害 | 第14-15页 |
| ·食菌小蠹虫道真菌的研究 | 第15-18页 |
| ·虫道真菌定义 | 第15页 |
| ·主要虫道真菌和辅助性虫道真菌 | 第15-17页 |
| ·食菌小蠹虫与虫道真菌的互惠共生关系及其共生机制 | 第17页 |
| ·虫道真菌的分离方法 | 第17-18页 |
| ·虫道真菌的鉴定 | 第18-21页 |
| ·形态学鉴定 | 第18-19页 |
| ·分子生物学鉴定 | 第19-21页 |
| 2 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| 第21-22页 |
| 3 材料与方法 | 第22-26页 |
| ·材料 | 第22页 |
| ·方法 | 第22-26页 |
| ·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成虫形态特征 | 第22页 |
| ·扫描电镜观察成虫形态特征 | 第22页 |
| ·消化道以及贮菌器的解剖结构 | 第22页 |
| ·虫道真菌的分离纯化 | 第22-23页 |
| ·主要虫道真菌形态学鉴定 | 第23页 |
| ·虫道真菌总DNA的提取 | 第23页 |
| ·虫道真菌28SrRNA和18SrRNA基因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 | 第23-24页 |
| ·4种虫道真菌rDNA-ITS序列测定及构建系统发育树 | 第24-26页 |
| 4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55页 |
| ·3种食菌小蠹的外部形态特征 | 第26-36页 |
| ·短翅材小蠹成虫外部形态特征 | 第26-29页 |
| ·两色材小蠹成虫外部形态特征 | 第29-33页 |
| ·小滑材小蠹成虫外部形态特征 | 第33-36页 |
| ·3种食菌小蠹消化道的解剖结构 | 第36-39页 |
| ·3种食菌小蠹消化道解剖结构的共同特点 | 第36-37页 |
| ·3种食菌小蠹消化道胃盲囊的差异 | 第37-39页 |
| ·3种食菌小蠹前肠,中肠和后肠在肠道中所占比例 | 第39页 |
| ·4种食菌小蠹主要道真菌的形态学鉴定结果 | 第39-45页 |
| ·短翅材小蠢主要虫道真菌的形态学特征 | 第39-41页 |
| ·光滑足距小蠹主要虫道真菌的形态学特征 | 第41页 |
| ·两色材小蠹主要虫道真菌的形态学特征 | 第41-43页 |
| ·小滑材小蠹主要虫道真菌形态学特征 | 第43-45页 |
| ·28SrRNA和18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 | 第45-51页 |
| ·短翅材小蠹和光滑足距小蠹主要虫道真菌28SrRNA和18SrRNA与GenBank中A. hartigii序列同源性 | 第45-48页 |
| ·小滑材小蠹主要虫道真菌28SrRNA和18SrRNA与GenBank中A. Xylebori序列同源性分析 | 第48-49页 |
| ·短翅材小蠹、光滑足距小蠹和小滑材小蠹主要虫道真菌28SrRNA和18SrRNA序列同源性 | 第49-51页 |
| ·4种食菌小蠹主要虫道真菌ITS序列同源性 | 第51-53页 |
| ·通过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 | 第53-55页 |
| 5 结论与讨论 | 第55-61页 |
| ·3种食菌小蠹的关键识别特征 | 第55-57页 |
| ·短翅材小蠹关键识别特征 | 第55页 |
| ·两色材小蠹关键识别特征 | 第55-56页 |
| ·小滑材小蠹关键识别特征 | 第56-57页 |
| ·2对形态特征极为相似小蠹虫的区别 | 第57页 |
| ·短翅材小蠹与两色材小蠹主要形态区别 | 第57页 |
| ·小滑材小蠹与光滑足距小蠹主要形态区别 | 第57页 |
| ·3种食菌小蠹消化道及胃盲囊 | 第57-58页 |
| ·4种食菌小蠹的虫道真菌种类 | 第58-6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1-68页 |
| 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