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6页 |
摘要 | 第6页 |
Abstracts | 第6-7页 |
目次 | 第7-9页 |
1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1页 |
2 第二章 治统和道统 | 第11-17页 |
·第一节 关于“治统”问题的争论 | 第11-15页 |
·正统论和治统 | 第11-12页 |
·清初王夫之的治统论 | 第12-14页 |
·清廷君权对于“治统”和“道统”垄断话语权,强制合一 | 第14页 |
·梁启超对于“正统”和“治统”的批判 | 第14-15页 |
·第二节 “治统”和“道统”两者关系引发的“治道合一”问题 | 第15-17页 |
3 第三章 王安石变法之前历代的“治”与“道” | 第17-28页 |
·第一节 三代之治和先王之道 | 第17-18页 |
·第二节 先秦法家和纵横学的破产,以及汉代儒家的兴起 | 第18-20页 |
·第三节 唐代经验主义的政治哲学和韩愈的道统理想 | 第20-26页 |
·第四节 北宋道学创建前期的贤臣名儒 | 第26-28页 |
4 第四章 王安石“取孟越韩”,推明“治道合一 | 第28-47页 |
·第一节 推崇孟子,推崇孟子,“术素修而志素定” | 第28-34页 |
·孟子的治理结构及其治理理念 | 第29-31页 |
·王安石“变时而之道”的志向 | 第31-33页 |
·王安石的内政治理之术 | 第33-34页 |
·第二节 新法的推行 | 第34-40页 |
·王安石变法的政治背景 | 第35-37页 |
·新法的主要内容 | 第37-40页 |
·第三节 王安石政治改革的特点 | 第40-45页 |
·国家意志的构建 | 第40-41页 |
·以“国治民强”为核心目标 | 第41-43页 |
·君臣遇合,共推“治道合一 | 第43-45页 |
·第四节超越韩愈,王安石成为北宋首位儒家大宗师 | 第45-47页 |
5 第五章 王安石政治改革思想的历史影响 | 第47-51页 |
·第一节 荆公新学对道学的促动作用 | 第47-48页 |
·第二节 建构“治道合一”的系统框架 | 第48-49页 |
·第三节 推动道学的创建和发展 | 第49-51页 |
6 第六章 改革命运 | 第51-54页 |
·第一节 归隐江宁 | 第51-52页 |
·第二节 宿敌司马光复辟 | 第52-54页 |
7 第七章结论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7页 |
作者简历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