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村信用社监管评级问题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插图索引 | 第10-11页 |
附表索引 | 第11-12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2-19页 |
·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3-16页 |
·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3-14页 |
·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4-16页 |
·本文结构和研究方法 | 第16-19页 |
·写作思路 | 第16页 |
·文章结构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监管评级的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9-26页 |
·监管评级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9页 |
·监管评级的概念 | 第19页 |
·监管评级问题的范畴 | 第19页 |
·监管评级的必要性 | 第19-21页 |
·外部性理论 | 第20页 |
·信息不对称理论 | 第20-21页 |
·监管评级的成本-收益分析 | 第21-24页 |
·监管评级的收益 | 第21-22页 |
·监管评级的成本 | 第22-23页 |
·监管评级的成本—收益分析 | 第23-24页 |
·监管评级的激励机制 | 第24-26页 |
·激励机制设计的目标 | 第24页 |
·激励机制设计的路径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农村信用社监管评级的现状和问题 | 第26-35页 |
·农村信用社监管评级的内容 | 第26-29页 |
·监管评级的工作流程 | 第26-27页 |
·监管评级的等级分类 | 第27-28页 |
·监管评级的分类监管 | 第28-29页 |
·农村信用社监管评级的现状分析 | 第29-33页 |
·农村信用社监管评级等级分布 | 第29-30页 |
·农村信用社监管评级频率分布 | 第30-31页 |
·农村信用社监管评级等级的矩阵变迁 | 第31-33页 |
·农村信用社监管评级工作存在的问题 | 第33-35页 |
·评级指标的设置存在不合理 | 第33-34页 |
·评级结果的适用性不明显 | 第34页 |
·评级所需数据的真实性难于保证 | 第34-35页 |
第4章 农村信用社改善评级状况行为的进化博弈研究 | 第35-42页 |
·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内容 | 第35-36页 |
·进化博弈的概念 | 第35-36页 |
·进化博弈的构成要素 | 第36页 |
·农村信用社进化博弈的模型设定 | 第36-37页 |
·博弈参与方 | 第36页 |
·博弈的成本-收益矩阵 | 第36-37页 |
·农村信用社进化博弈的过程 | 第37-40页 |
·市场自然状态下农村信用社的策略选择 | 第37-38页 |
·监管机构参与下农村信用社的策略选择 | 第38-40页 |
·农村信用社改善评级状况激励机制的设计路径 | 第40-42页 |
第5章 国外监管评级体系的经验借鉴 | 第42-52页 |
·美国骆驼评级体系 | 第42-44页 |
·骆驼评级体系的内容 | 第42-43页 |
·骆驼评级体系的等级分类 | 第43页 |
·骆驼评级体系在美国信用社监管的运用 | 第43-44页 |
·英国ARROW监管评级体系 | 第44-47页 |
·风险评估范围 | 第45-46页 |
·ARROW评级的汇总 | 第46-47页 |
·加拿大OSFI监管评级体系 | 第47-49页 |
·监管评级的考虑因素 | 第47-48页 |
·金融机构的净风险 | 第48-49页 |
·国外监管评级对我国的启示 | 第49-52页 |
·监管评级方法的选择 | 第49-50页 |
·监管评级过程的完善 | 第50页 |
·监管评级的事后跟踪机制 | 第50-52页 |
第6章 完善农村信用社监管评级体系的对策建议 | 第52-57页 |
·借鉴国外经验梳理监管评级理念 | 第52-53页 |
·建立非制度化的监管评级模式 | 第52页 |
·逐步过渡到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监管评级模式 | 第52-53页 |
·完善农村信用社的监管评级指标体系 | 第53-54页 |
·设立农村信用社的进步趋势指标 | 第53页 |
·重构综合评级的构成要素 | 第53-54页 |
·引入跟踪评级增强监管评级的弹性 | 第54页 |
·注重监管评级基础工作的开展 | 第54-55页 |
·完善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| 第54-55页 |
·增强监管评级工作人员的素质 | 第55页 |
·构建农村信用社改善评级状况的激励约束机制 | 第55-57页 |
·构建农村信用社的市场约束机制 | 第55-56页 |
·增强监管当局的奖惩制度 | 第56-57页 |
结论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附录A 农村信用社监管评级定量与定性评价标准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