岩土材料结构性问题研究
致谢 | 第1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序 | 第9-10页 |
目录 | 第10-18页 |
1 引言 | 第18-34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8-19页 |
·岩土材料结构问题研究现状 | 第19-25页 |
·实验研究及分析技术 | 第19-21页 |
·岩土结构性定量描述 | 第21-22页 |
·岩土结构模型理论研究 | 第22-25页 |
·理论分析与问题的讨论 | 第25-29页 |
·岩土结构性研究中的一些理论认识问题 | 第25-28页 |
·几个具体问题的讨论 | 第28-29页 |
·论文研究的思路、方法和主要内容 | 第29-32页 |
·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| 第30页 |
·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30-32页 |
·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| 第32-34页 |
·主要创新点 | 第32页 |
·岩土的结构性研究所带来的启示 | 第32-34页 |
2 岩土材料结构理论概要 | 第34-56页 |
·岩土材料的特征 | 第34-39页 |
·岩土材料的颗粒特征 | 第34-36页 |
·岩土材料的结构特征 | 第36-37页 |
·岩土材料的力学效应特征 | 第37-39页 |
·岩土材料结构模型及相关内容 | 第39-46页 |
·建立岩土材料结构模型考虑的因素 | 第39-40页 |
·岩土材料结构模型的基本假定 | 第40-41页 |
·岩土材料结构模型体系 | 第41-46页 |
·岩土材料结构模型分析理论主要思想和内容 | 第46-48页 |
·基于岩土材料结构模型的分析理论与方法讨论 | 第48-56页 |
·统一理论与多尺度思想 | 第48-51页 |
·基于岩土材料结构模型理论分析的方法和流程 | 第51-56页 |
3 岩土材料的颗粒形态研究 | 第56-76页 |
·颗粒的几何形态参数及其描述 | 第56-63页 |
·影响颗粒形态的主要参数 | 第56-58页 |
·颗粒形态的描述模型 | 第58-59页 |
·平面与特殊曲面构成的多面体颗粒 | 第59-61页 |
·多面体颗粒的特性参数 | 第61-63页 |
·岩石结构面及颗粒模拟生成模型 | 第63-70页 |
·结构面及节理方法分组及统计 | 第63-66页 |
·模拟结构面及颗粒的生成方法 | 第66-68页 |
·颗粒生成的模拟程序 | 第68-70页 |
·颗粒搬运生成及生长型模型 | 第70-76页 |
·搬运的类型及特点 | 第70-71页 |
·搬运颗粒生成理论及模型 | 第71-73页 |
·生长型颗粒模型 | 第73-76页 |
4 岩土材料颗粒间连接关系及性能研究 | 第76-97页 |
·颗粒形态及接触类型 | 第76-79页 |
·颗粒的简化形态 | 第76-77页 |
·颗粒间的接触类型 | 第77-78页 |
·颗粒间作用力模型 | 第78-79页 |
·颗粒接触类型及弹性域模型 | 第79-83页 |
·颗粒接触作用力类型及模型 | 第79-80页 |
·弹性域模型及其假定 | 第80-82页 |
·颗粒接触面上弹性域的确定 | 第82-83页 |
·小接触面颗粒接触的刚度计算 | 第83-87页 |
·二维直面颗粒连接 | 第83-85页 |
·抛物曲面颗粒连接 | 第85-87页 |
·颗粒连接性能的影响特性分析 | 第87-91页 |
·颗粒连接参数对连接性能的影响 | 第87-88页 |
·颗粒连接性能对颗粒堆集系统性能的影响 | 第88-91页 |
·水对颗粒连接性能的影响 | 第91-97页 |
·岩土中水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| 第91-92页 |
·粘土颗粒及水的作用 | 第92-94页 |
·粗颗粒土的毛细作用模型 | 第94-97页 |
5 岩土材料结构网络几何拓朴关系及其描述 | 第97-112页 |
·结构网络模型基本假定 | 第97-98页 |
·结构网络模型的描述 | 第98-102页 |
·节点 | 第98-99页 |
·连接(边) | 第99-100页 |
·网络 | 第100-102页 |
·岩土材料结构网络的相关统计参数 | 第102-107页 |
·节点参数的统计与分布 | 第102-103页 |
·连接(边)参数的统计与分布 | 第103-105页 |
·网络形态参数的统计与分布 | 第105-107页 |
·特殊类型岩土材料结构网络模型的描述 | 第107-112页 |
·规则结构网络模型 | 第107-110页 |
·简单分形结构网络模型 | 第110-112页 |
6 岩土材料结构静态分析方法 | 第112-135页 |
·岩土材料结构静态分析的基本条件和内容 | 第112-118页 |
·岩土材料的弹性与塑性 | 第112-115页 |
·岩土材料结构静态分析的前提与条件 | 第115-117页 |
·岩土材料结构静态分析的主要内容 | 第117-118页 |
·岩土材料结构静态分析的基本假定 | 第118页 |
·颗粒连接分析 | 第118-124页 |
·颗粒连接的简化模型 | 第118-120页 |
·颗粒连接的影响域(Voronoi) | 第120-121页 |
·颗粒连接影响域上的宏观等效参数 | 第121-124页 |
·颗粒链与力链分析 | 第124-129页 |
·颗粒链类型及影响因素 | 第124-126页 |
·颗粒链的静态受力分析 | 第126-128页 |
·颗粒链的稳定性分析 | 第128-129页 |
·统计域分析理论 | 第129-135页 |
·统计域的概念基础 | 第129-130页 |
·均匀化思想和等效参数 | 第130-132页 |
·统计域上的分析理论与方法 | 第132-135页 |
7 静态组构独立分布连接型颗粒材料本构模型 | 第135-149页 |
·模型思路及基本假定 | 第135-138页 |
·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 | 第135-136页 |
·基本假定 | 第136-138页 |
·统计域上的能量等效均匀化 | 第138-140页 |
·统计域上的能量等效 | 第138-139页 |
·颗粒连接体的变形能 | 第139-140页 |
·统计域上的本构模型 | 第140-145页 |
·统计域上的宏观位移及应变能 | 第140-141页 |
·连接体的端部位移及统计域上应变能的表达 | 第141-144页 |
·统计域的等效本构关系 | 第144-145页 |
·本构模型的若干问题讨论 | 第145-149页 |
·各项参数所具有的意义 | 第145-147页 |
·对影响参数进一步分析 | 第147页 |
·分析的结论 | 第147-149页 |
8 引入形参数的颗粒系统的均匀化理论 | 第149-168页 |
·形参数均匀化方法 | 第149-155页 |
·形参数的基本概念 | 第149-152页 |
·形参数的确定方法 | 第152-154页 |
·考虑形参数影响的岩土材料本构关系 | 第154-155页 |
·常见类型位移模式和结构的形参数 | 第155-160页 |
·线性位移模式的形参数 | 第156页 |
·二次曲线位移模式的形参数 | 第156-157页 |
·串联结构位移模式的形参数 | 第157-159页 |
·简单分形结构位移模式和形参数分析 | 第159-160页 |
·一般结构形参数的确定方法探索 | 第160-165页 |
·一般结构位移模式的表述和已知位移的结构形参数 | 第160-161页 |
·受力分布法确定结构位移模式和形参数 | 第161-164页 |
·刚度比近似方法确定位移模式和形参数 | 第164-165页 |
·形参数意义及特点 | 第165-168页 |
·形参数与形函数的关系 | 第165-166页 |
·形参数的不确定性 | 第166页 |
·形参数的实用性确定方法讨论 | 第166-168页 |
9 稳定土体结构刚度等元胞正交模型 | 第168-181页 |
·模型的基本假定和孔的描述 | 第168-171页 |
·基本假定 | 第168-169页 |
·孔的描述 | 第169-171页 |
·基于等元胞正交模型的土体性能分析 | 第171-175页 |
·孔占据的连接体数量的计算 | 第172页 |
·统计域各方向上连接体数计算 | 第172-173页 |
·结构连接体等刚度条件下本构关系 | 第173-175页 |
·带孔结构的性能分析 | 第175-179页 |
·带孔结构的折减系数分析法 | 第176-177页 |
·孔的分布及特征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| 第177-179页 |
·模型分析结果的推广 | 第179-181页 |
10 岩土材料结构临界强度理论概述 | 第181-199页 |
·岩土材料结构临界强度 | 第182-186页 |
·岩土材料结构破坏的概念 | 第182-184页 |
·岩土材料结构临界强度 | 第184-186页 |
·岩土材料结构破坏形式及其特征分析 | 第186-191页 |
·颗粒连接体的破坏形式及其特征分析 | 第186-189页 |
·结构破坏形式及其特征 | 第189-190页 |
·宏观弹塑性变形特点与微观结构破坏的关系 | 第190-191页 |
·岩土材料强度模型及其特点 | 第191-199页 |
·初始强度模型 | 第192-194页 |
·完全破坏强度模型 | 第194-195页 |
·考虑统计域结构形态影响的强度模型 | 第195-197页 |
·以度分布为基础的能量强度模型 | 第197-199页 |
11 岩土材料结构临界强度模型理论 | 第199-213页 |
·土体简单颗粒结构强度模型 | 第199-203页 |
·模型基本假定 | 第199-200页 |
·颗粒间的连接强度 | 第200-202页 |
·颗粒连接的应力强度 | 第202-203页 |
·统计域上的结构强度 | 第203-208页 |
·统计域结构强度的表达 | 第203-205页 |
·统计域结构强度模式的讨论 | 第205-206页 |
·应力梯度与强度 | 第206-207页 |
·连接结构形态对强度的影响 | 第207-208页 |
·一些问题的思考 | 第208-213页 |
·岩土材料结构性参数和颗粒大量性的解决思路 | 第208-210页 |
·岩土材料结构强度空间特征的分析 | 第210-211页 |
·岩土材料结构强度模型分析的几点结论 | 第211-213页 |
12 土体颗粒链强度模型 | 第213-229页 |
·颗粒链强度模型 | 第213-220页 |
·基本假定 | 第213-214页 |
·颗粒链刚度分析 | 第214-217页 |
·颗粒链的刚度比较和选取方法 | 第217-218页 |
·颗粒链强度 | 第218-220页 |
·摩擦型颗粒链强度分析 | 第220-222页 |
·基于颗粒稳定链的土体强度理论 | 第222-225页 |
·稳定链土体强度理论要点 | 第223-224页 |
·稳定链参数影响分析 | 第224-225页 |
·颗粒链强度理论的工程应用思考及其结论 | 第225-229页 |
·隧道开挖中的拱及孔洞问题分析 | 第225-228页 |
·颗粒链强度理论分析的若干结论 | 第228-229页 |
13 分形结构土体强度理论 | 第229-245页 |
·分形结构的特点及其描述 | 第229-232页 |
·土体分形的特点 | 第229-230页 |
·土体分形结构体的描述 | 第230-232页 |
·多重分形结构 | 第232页 |
·分形结构的强度分析 | 第232-239页 |
·连接点强度的连续化处理方法 | 第233-234页 |
·连接点应力强度的计算 | 第234-235页 |
·分形结构的应力强度 | 第235-238页 |
·应力强度影响因素的讨论 | 第238-239页 |
·分形土体结构强度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| 第239-245页 |
·孔隙尺度分布与分形结构强度 | 第239-241页 |
·土体强度与尺度相关性 | 第241-242页 |
·土体结构的重整化方法与包络强度 | 第242-245页 |
14 岩土材料结构动态分析基础 | 第245-268页 |
·岩土材料的结构动态变化特征 | 第245-251页 |
·岩土材料的宏观动态变化特征 | 第245-247页 |
·岩土材料颗粒的动态变化特征 | 第247-249页 |
·岩土材料结构网络的动态变化特征 | 第249-251页 |
·岩土材料动态分析的概念 | 第251-258页 |
·颗粒的状态及连接分布状态的概念 | 第251-253页 |
·网络结构的动态演化与变形分析 | 第253-256页 |
·岩土材料中的结构屈服概念 | 第256-258页 |
·岩土材料结构动态分析原理及方法 | 第258-268页 |
·最复杂原理 | 第259-262页 |
·最大孔原理 | 第262页 |
·恒扰动原理 | 第262-264页 |
·岩土材料结构动态分析方法 | 第264-268页 |
15 岩土材料结构动态分析的马尔科夫模型 | 第268-286页 |
·基本假定和相关解释 | 第268-270页 |
·基本假定 | 第268-269页 |
·相关解释 | 第269-270页 |
·结构演化模型 | 第270-274页 |
·结构连接模态的定义 | 第270-271页 |
·结构连接模态的离散化 | 第271-273页 |
·结构状态演化递推模型 | 第273-274页 |
·传递概率矩阵 | 第274-280页 |
·传递概率矩阵参数的确定思路 | 第274页 |
·概率矩阵参数的确定方法 | 第274-277页 |
·传递概率矩阵的特性分析 | 第277-280页 |
·结构演化的状态统计量及本构关系 | 第280-286页 |
·结构演化的状态统计量 | 第280-282页 |
·考虑岩土材料结构性的动态本构关系 | 第282-285页 |
·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岩土材料结构动态分析的程序 | 第285-286页 |
16 岩土材料结构全状态理论 | 第286-305页 |
·材料结构状态及状态可达网络 | 第286-290页 |
·材料结构状态的定义和分类 | 第286-288页 |
·材料结构状态可达网络的概念和类型 | 第288-289页 |
·材料结构可达状态网络的分析 | 第289-290页 |
·材料结构全状态理论及全状态函数的概念 | 第290-294页 |
·考虑结构性材料弹塑性概念 | 第290-291页 |
·岩土材料结构状态的演化特征 | 第291-293页 |
·材料结构全状态函数的概念 | 第293-294页 |
·基于材料结构全状态函数的本构关系模型 | 第294-301页 |
·全本构关系模型的基本假定 | 第294-296页 |
·全本构关系模型的表达式 | 第296-297页 |
·全本构关系模型的一些特例分析 | 第297-301页 |
·材料结构全状态函数的讨论 | 第301-305页 |
·材料结构全状态函数的特点 | 第302页 |
·材料结构全状态函数的构建 | 第302-303页 |
·材料结构全状态理论的意义与发展 | 第303-305页 |
17 结论 | 第305-309页 |
·主要相关概念的总结和结论 | 第305-307页 |
·存在问题与展望 | 第307-30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09-336页 |
附录A | 第336-337页 |
索引 | 第337-338页 |
作者简历 | 第338-342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3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