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古代文学(~1840年)论文

论司马迁的“发愤著书”说

中文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7页
绪论第7-9页
第一章 “发愤著书”说溯源第9-18页
 第一节 先秦时代的“怨”“愤”第9-14页
  一、孔子——“诗可以怨”第9-11页
  二、屈原——“发愤而抒情”第11-14页
 第二节 “发愤著书”说的提出第14-18页
  一、学识渊博第14-15页
  二、家学渊源第15-16页
  三、现实事件的激发第16-18页
第二章 司马迁“发愤著书”说的理论内涵第18-30页
 第一节 “发愤著书”说中的“愤”第18-23页
  一、“愤”的历史内涵第18-19页
  二、“愤”的美学内涵第19-21页
  三、“愤”的理论意义第21-23页
 第二节 “发愤著书”说与创作心理学第23-27页
  一、“此人皆意有所郁结, 不得通其道”——著书的心理驱动力第23-24页
  二、“恨私心有所不尽, 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。”——著书的心理基础与根源第24-27页
 第三节 “发愤著书”说与艺术社会学第27-30页
第三章“发愤著书”说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影响第30-39页
 第一节“发愤著书”说对后世诗文理论的影响第30-35页
  一、刘勰——“蓄愤”说第30-32页
  二、钟嵘——“哀怨”说第32-33页
  三、白居易——“愤忧怨伤”说第33页
  四、韩愈——不平则鸣说第33-34页
  五、欧阳修——诗“穷而后工”说第34-35页
 第二节“发愤著书”说对后世小说理论的影响第35-39页
  一、李贽推崇司马迁的“发愤著书”说, 并把它运用到小说的理论研究上第35-36页
  二、蒲松龄的“孤愤”说及其理论特征第36-39页
结束语第39-40页
参考文献第40-42页
致谢第42-43页
个人简历第43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3页

论文共4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朱熹文学理论研究
下一篇:严羽《沧浪诗话》诗学理论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