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土壤质量评价及侵蚀特征研究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34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4-17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7-19页 |
·研究进展 | 第19-34页 |
·土壤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| 第19-24页 |
·土壤质量评价概念 | 第19-20页 |
·土壤质量评价指标 | 第20-21页 |
·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| 第21-22页 |
·土壤质量评价展望 | 第22-24页 |
·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| 第24-34页 |
·土壤侵蚀的概念 | 第24-27页 |
·土壤侵蚀影响因素 | 第27-29页 |
·土壤侵蚀研究方法 | 第29-30页 |
·土壤侵蚀研究展望 | 第30-34页 |
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34-47页 |
·研究区概况 | 第34-38页 |
·地理位置 | 第34页 |
·气候植被 | 第34-36页 |
·地质地貌 | 第36页 |
·人文经济 | 第36-37页 |
·土壤侵蚀 | 第37-38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38-42页 |
·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·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特征 | 第39-40页 |
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抗冲性变化特征 | 第40-41页 |
·扰动坡面径流产沙规律研究 | 第41页 |
·水蚀条件下土壤养分随径流流失特征研究 | 第41-4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42-45页 |
·样品的采集 | 第42-43页 |
·室内分析测定 | 第43页 |
·放水冲刷试验设计 | 第43-44页 |
·试验数据处理 | 第44-45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45-46页 |
·本研究面临的技术难点 | 第46-47页 |
第三章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| 第47-59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47-50页 |
·样品采集 | 第47-48页 |
·测定方法 | 第48页 |
·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| 第48-50页 |
·土壤质量综合指数的计算 | 第48-49页 |
·土壤退化指数的计算 | 第49-50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50-57页 |
·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| 第50-53页 |
·土壤有机质 | 第50-51页 |
·土壤全量养分 | 第51-52页 |
·土壤速效养分 | 第52-53页 |
·土壤酸碱度 | 第53页 |
·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量综合指数 | 第54-56页 |
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退化指数 | 第56-57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57-59页 |
第四章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分布分形特征 | 第59-68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59-62页 |
·研究区概况 | 第59-60页 |
·样品采集 | 第60页 |
·室内分析 | 第60-61页 |
·模型选择 | 第61-62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62-66页 |
·研究区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| 第62-64页 |
·分形维数与土壤颗粒组成的关系 | 第64-65页 |
·分形维数与土壤性质间的关系 | 第65-66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66-68页 |
第五章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抗冲性试验研究 | 第68-76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68-70页 |
·试验区概况 | 第68-69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69-70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70页 |
·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| 第70页 |
·土壤抗冲性评价指标 | 第70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70-74页 |
·土壤抗冲性动态变化特征 | 第70-73页 |
·土壤抗冲性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| 第73-74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74-76页 |
第六章 扰动坡面径流产沙规律研究 | 第76-83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76-77页 |
·试验区选择 | 第76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76-77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77-81页 |
·放水流量与径流产沙的关系 | 第77-79页 |
·坡度与径流产沙的关系 | 第79-80页 |
·产沙量与径流量之间的关系 | 第80-81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81-83页 |
第七章 水蚀条件下坡面土壤养分流失规律 | 第83-90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83-84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83-84页 |
·采样和测定方法 | 第84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84-88页 |
·有机质,全氮和土壤颗粒组成的相关性 | 第84-85页 |
·冲刷前后原地土壤与侵蚀泥沙颗粒组成的差异 | 第85-86页 |
·放水流量和坡度对侵蚀泥沙有机质和全氮富集的影响 | 第86-87页 |
·放水流量、坡度对径流中钾素流失量的影响 | 第87-88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88-90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| 第90-95页 |
·主要研究结论 | 第90-92页 |
·论文创新点 | 第92-93页 |
·研究展望及建议 | 第93-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5-105页 |
致谢 | 第105-106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06页 |